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交通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事故多发点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 第16-23页 |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总体情况 | 第16-18页 |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 | 第18-20页 |
·中外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对比 | 第20-22页 |
·交通事故率对比 | 第20-21页 |
·交通安全管理对比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31页 |
·驾驶员因素 | 第23-24页 |
·车辆因素 | 第24-25页 |
·道路因素 | 第25-27页 |
·交通环境因素 | 第27-29页 |
·交通管理因素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第31-51页 |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4页 |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 第31-32页 |
·评价指标分析及分级标准 | 第32-34页 |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页 |
·SVM 综合评价模型学习样本的选取 | 第34-40页 |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8页 |
·物元评判法 | 第38-40页 |
·学习样本的选取 | 第40页 |
·基于SVM 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 第40-50页 |
·支持向量机原理及其综合评价模型 | 第41-44页 |
·基于SVM 的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算法分析 | 第44-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瓶颈问题分析 | 第51-61页 |
·事故多发点鉴别 | 第51-54页 |
·事故多发点的定义 | 第51页 |
·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及适用性 | 第51-53页 |
·事故多发点鉴别的累计频率曲线法 | 第53-54页 |
·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 | 第54-58页 |
·事故多发点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方法及适用性 | 第56-57页 |
·事故多发点成因的因子分析 | 第57-58页 |
·交通安全瓶颈问题的治理原则及策略 | 第58-60页 |
·交通安全瓶颈问题的治理原则 | 第58-59页 |
·交通安全瓶颈问题的技术治理策略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第61-74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概况和数据采集 | 第61-63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概况 | 第61-62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交通安全相关数据的采集情况 | 第62-63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 第63-68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交通安全总体情况分析 | 第63-64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第64-68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和瓶颈问题分析 | 第68-72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交通安全综合评价 | 第68-69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交通安全瓶颈问题分析 | 第69-72页 |
·沪昆高速公路(昌樟段)的交通安全改善策略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论文总结 | 第74-7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A 物元评判MATLAB 程序 | 第80-82页 |
附录 B SVM 综合评价MATLAB 程序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