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株型与光能利用的模拟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第14-28页
 1 作物株型与光合作用模拟的研究进展第14-18页
   ·作物株型及其数学描述研究进展第14-15页
   ·作物冠层内光分布及其模拟研究进展第15-17页
   ·作物冠层光合作用及其模拟研究进展第17-18页
 2 水稻株型与光合作用的模拟研究进展第18-20页
   ·水稻株型形态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第18-19页
   ·水稻株型与光合作用模拟研究进展第19-2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页
 参考文献第20-28页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8-34页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8-29页
 2 资料来源第29-32页
   ·田间试验第29-30页
   ·数据获取及主要测定内容第30-32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2页
 3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第32-33页
   ·模型构建第32-33页
   ·模型检验第33页
 参考文献第33-34页
第三章 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第34-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试验设计第35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5-36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水稻植株形态特征第36-37页
   ·水稻分层LAI垂直分布特征第37页
   ·水稻冠层内平均PAR透光率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7-38页
   ·水稻冠层内平均PAR透光率随累积LAI的变化模式第38-39页
   ·水稻冠层内PAR透光率的水平分布特征第39-40页
 3 讨论与结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第四章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第46-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试验设计第47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7-48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8-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5页
   ·累积LAI和叶面积密度的分布特征第49-51页
   ·冠层内PAR截获率随向下累积LAI的变化模式第51-52页
   ·冠层PAR截获量的分布特征第52-54页
   ·不同品种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结构和PAR利用率第54-55页
 3 讨论与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第五章 水稻冠层光分布与光合生产的模拟第60-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试验设计第6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1页
   ·建模与检验方法第61-62页
 2 模型描述第62-66页
   ·冠层结构第62-63页
   ·冠层内的光分布第63-65页
   ·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积累第65-66页
 3 模型检验第66-70页
   ·冠层光分布模型的检验第66-68页
   ·干物质积累量的模拟第68-70页
 4 讨论与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第六章 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定量模拟第74-8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7页
   ·试验设计第75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5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75-76页
   ·建模与检验方法第76-7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7-81页
   ·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第77页
   ·水稻相对干物质积累动态最佳模型的筛选第77-78页
   ·水稻相对干物质积累动态最佳模型的关键参数分析第78-79页
   ·水稻相对干物质积累动态最佳模型的检验第79-80页
   ·水稻相对干物质积累动态最佳模型的应用第80-81页
 3 讨论与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第七章 水稻株型与冠层光合作用的模拟分析第88-98页
 1 模拟情景的设计第89-9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0-94页
   ·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日变化模拟第90-91页
   ·冠层内直接辐射的垂直分布模拟第91页
   ·冠层内光合作用速率的垂直分布模拟第91-92页
   ·冠层光合作用速率随LAI变化的模拟第92-93页
   ·冠层光合作用速率的日变化模拟第93-94页
 3 讨论与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98-108页
 1 讨论第98-102页
   ·水稻株型的动态特征与定量分析第98-99页
   ·水稻冠层内PAR分布与定量模拟第99-100页
   ·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定量模拟第100-101页
   ·基于光能利用的水稻最佳株型设计第101-102页
 2 本研究的创新及今后的研究设想第102-103页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第102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02页
   ·今后的研究设想第102-103页
 3 结论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附录第108-11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研究课题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抗性QTL定位
下一篇: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及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