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弧菌性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现状 | 第12-17页 |
·弧菌性食源性疾病概况 | 第12页 |
·致病性弧菌的预防、检测与消除技术进展 | 第12-15页 |
·蛭弧菌的潜在应用 | 第15-17页 |
·蛭弧菌简介 | 第17-21页 |
·蛭弧菌的形态及其分类 | 第18页 |
·蛭弧菌的分布 | 第18-19页 |
·蛭弧菌的生理特征 | 第19-20页 |
·蛭弧菌的基因组特性 | 第20-21页 |
·蛭弧菌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蛭弧菌裂解宿主机理 | 第21-22页 |
·蛭弧菌裂解宿主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蛭弧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 第25-33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5-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溶液 | 第27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宿主菌的培养 | 第28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28页 |
·蛭弧菌的分离 | 第28页 |
·蛭弧菌的纯化 | 第28-29页 |
·蛭弧菌的初步鉴定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蛭弧菌分离、纯化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蛭弧菌电镜观测结果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蛭弧菌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 第33-44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3-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试剂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溶液 | 第35-36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蛭弧菌的 16S rRNA 基因和 16S-23S rRNA ITS 扩增鉴定 | 第36-38页 |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蛭弧菌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蛭弧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蛭弧菌的裂解谱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4-46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试剂 | 第45页 |
·培养基 | 第45页 |
·溶液 | 第45-46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宿主菌的培养 | 第46页 |
·蛭弧菌的培养 | 第46-47页 |
·蛭弧菌和宿主菌数量的测定 | 第47页 |
·蛭弧菌对宿主菌的裂解能力检测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蛭弧菌的裂解谱 | 第47-49页 |
·蛭弧菌裂解能力分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蛭弧菌作用大肠杆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52-63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3-55页 |
·材料 | 第53页 |
·试剂 | 第53-54页 |
·培养基 | 第54页 |
·溶液 | 第5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8页 |
·宿主菌和蛭弧菌的培养 | 第55页 |
·TEM 观察蛭弧菌生长周期及裂解大肠杆菌 | 第55页 |
·蛭弧菌作用大肠杆菌超薄切片的形态学观察 | 第55-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TEM 观察蛭弧菌裂解阴细菌及部分生长周期结果 | 第58-59页 |
·蛭弧菌裂解大肠杆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