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计算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理论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与土体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 | 第21-38页 |
·概述 | 第21页 |
·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在有限元模型中的数值模拟 | 第21-31页 |
·土的本构模型 | 第21-28页 |
·土的弹性本构模型 | 第22-23页 |
·土的弹塑性模型 | 第23-28页 |
·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类型和选取 | 第28页 |
·桩结构在有限元模型中的数值模拟 | 第28-29页 |
·锚索结构在有限元模型中的数值模拟 | 第29-31页 |
·锚索-桩-土体相互作用体系中各种单元劲度矩阵的建立 | 第31-34页 |
·桩体单元和岩土体单元 | 第31页 |
·三维模型接触面单元 | 第31-33页 |
·锚索单元 | 第33-34页 |
·转换矩阵 | 第34页 |
·弹性非线性分析方法及解的收敛性问题 | 第34-36页 |
·弹性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有限元解的收敛性判断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锚索-抗滑桩-土体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及优化设计 | 第38-66页 |
·概述 | 第38页 |
·有限元源模型的建立 | 第38-43页 |
·MIDAS 软件简介 | 第39-40页 |
·模型计算参数 | 第40-42页 |
·源模型的几何参数 | 第40-41页 |
·源模型的材料参数 | 第41-42页 |
·源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42页 |
·源模型的边坡位移和塑性剪应变计算结果 | 第42-43页 |
·抗滑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受力分析 | 第43-48页 |
·不考虑抗滑桩与岩土体之间的接触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考虑抗滑桩与岩土体之间接触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分析比较两种计算结果 | 第46-48页 |
·锚索与岩土体、抗滑桩与锚索相互作用受力分析 | 第48-53页 |
·预应力锚索采用一维线性桁架单元模拟分析结果 | 第49-51页 |
·预应力锚索采用桩单元模拟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分析比较两种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单因素变动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力的影响 | 第53-64页 |
·预应力对锚索抗滑桩桩身受力的影响 | 第53-57页 |
·支锚刚度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身受力的影响 | 第57-60页 |
·桩嵌固段土层模量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身受力的影响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公路边坡的应用 | 第66-87页 |
·概述 | 第66-67页 |
·东莞清溪镇S358 省道K38+000 左侧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67-72页 |
·工程概况 | 第67-69页 |
·模型计算力学参数 | 第69-70页 |
·传统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 | 第70页 |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结果 | 第70-72页 |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边坡有限元设计计算 | 第72-85页 |
·传统方法加固边坡设计 | 第72-73页 |
·三维有限元边坡加固几何模型 | 第73-74页 |
·计算采用的物理力学参数及材料本构模型 | 第74-75页 |
·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85页 |
·施工抗滑桩后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5-76页 |
·施预应力锚索后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6-77页 |
·施加坡面格构锚杆后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7-79页 |
·边坡加固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计算结果 | 第79-80页 |
·对比分析有限元法计算结果 | 第80-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