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入选标准 | 第12页 |
·剔除标准 | 第12-13页 |
·方法 | 第13-17页 |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体格检查 | 第13-14页 |
·干预方案 | 第14-15页 |
·终点判定 | 第15-16页 |
·药物安全性判定 | 第16-1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7-18页 |
3 结果 | 第18-25页 |
·随访观察情况 | 第18-19页 |
·两种干预方式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19-23页 |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9-20页 |
·一级终点结果 | 第20-22页 |
·生活方式干预与二甲双胍干预对糖尿病发病率影响的多因素比较 | 第22-23页 |
·依从性结果 | 第23-24页 |
·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24页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第24-25页 |
4 讨论 | 第25-31页 |
·应予注意的退出率问题 | 第25页 |
·两种干预措施在延缓或逆转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对比和评价 | 第25-26页 |
·不同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差异的原因探讨 | 第26-27页 |
·血糖指标的控制 | 第27-28页 |
·对于二甲双胍的选择 | 第28-29页 |
·达到以上下降水平患者的基线特征 | 第29页 |
·体重 | 第29页 |
·年龄 | 第29页 |
·对患者采取个体化的临床治疗 | 第29-31页 |
5 结论 | 第31-32页 |
6 意义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文献综述 | 第3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50页 |
附表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