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钴、镍冶炼生产工艺概述 | 第12-13页 |
| ·钴冶炼生产工艺概述 | 第12页 |
| ·镍冶炼生产工艺概述 | 第12-13页 |
| ·钴、镍电解液净化除铜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钴电解液净化除铜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镍电解液净化除铜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 ·离子交换剂简介 | 第22-25页 |
| ·无机离子交换剂简介 | 第22-23页 |
| ·有机离子交换剂简介 | 第23页 |
| ·有机-无机离子交换剂简介 | 第23-24页 |
| ·以硅胶为基体的离子交换剂的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 ·离子交换相关理论的研究概况 | 第25-29页 |
| ·离子交换热力学平衡的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 ·离子交换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 第30-43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0页 |
| ·化学试剂 | 第30-31页 |
| ·试验原料 | 第31-32页 |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32-43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树脂的预处理及外部水分的去除 | 第32-33页 |
| ·树脂基本性能的表征方法 | 第33-38页 |
| ·树脂的对比试验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树脂的吸附与解吸试验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离子交换热力学平衡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离子交换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41页 |
| ·树脂吸附铜的微观机理研究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树脂基本性能的表征及用于钴、镍电解液除铜的可能性 | 第43-63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外观形貌 | 第43页 |
| ·结构特征 | 第43-45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 | 第45页 |
| ·湿真密度、湿视密度 | 第45-46页 |
| ·含水量 | 第46页 |
| ·溶胀性 | 第46-47页 |
| ·粒度分布 | 第47页 |
| ·树脂的交换容量 | 第47-48页 |
| ·树脂的选择性 | 第48-49页 |
| ·树脂的稳定性 | 第49-55页 |
| ·机械稳定性能 | 第49-51页 |
| ·酸碱稳定性能 | 第51-53页 |
| ·热稳定性能 | 第53-54页 |
| ·抗氧化性能 | 第54-55页 |
| ·树脂使用寿命的考察 | 第55-56页 |
| ·CuWRAM用于钴、镍电解液净化除铜的可能性 | 第56-62页 |
| ·对比树脂的选择 | 第57-58页 |
| ·对比试验研究 | 第58-61页 |
| ·结果讨论 | 第61-62页 |
| ·本章小节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CuWRAM在钴、镍电解液中除铜的工艺参数研究 | 第63-91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吸附性能研究 | 第63-78页 |
| ·接触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3-66页 |
| ·料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6-70页 |
| ·料液中Cu~(2+)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 ·料液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73-77页 |
| ·在钴、镍电解液的硫酸盐-氯盐混合体系净化除铜的研究 | 第77-78页 |
| ·解吸性能研究 | 第78-86页 |
| ·解吸剂的对比试验 | 第79-80页 |
| ·解吸剂浓度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 ·解吸接触时间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 ·在钴、镍电解液中吸附铜的解吸性能 | 第82-86页 |
| ·吸附及解吸平衡 | 第86-87页 |
| ·对工业料液的适应性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五章 CuWRAM在钴、镍电解液中除铜的吸附平衡研究 | 第91-110页 |
| ·引言 | 第91页 |
| ·吸附等温线及等温方程 | 第91-103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93-96页 |
| ·等温方程的线性拟合 | 第96-103页 |
| ·吸附焓、吸附自由能、吸附熵 | 第103-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六章 CuWRAM在钴、镍电解液中除铜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110-139页 |
| ·引言 | 第110-112页 |
| ·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2-113页 |
| ·搅拌速度对交换度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 ·交换控制步骤的确定 | 第116-127页 |
| ·不同体系的动力学交换曲线 | 第116-119页 |
| ·交换控制步骤的确定 | 第119-127页 |
| ·交换过程表观活化能的估算 | 第127-130页 |
| ·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130-137页 |
| ·反应级数判定的理论基础 | 第131-132页 |
| ·反应级数的判定 | 第132-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 第七章 CuWRAM吸附铜的微观机理研究 | 第139-157页 |
| ·引言 | 第139页 |
| ·pH对吸附的影响机理 | 第139-143页 |
| ·不同体系中的阴离子对交换平衡的影响机理 | 第143-146页 |
| ·树脂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146-153页 |
| ·不同体系下吸附铜的红外光谱 | 第146-149页 |
| ·吸附机理探讨 | 第149-153页 |
| ·CuWRAM对铜、镍、钴吸附能力差异的一些解释 | 第153-155页 |
| ·本章小节 | 第155-157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57-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