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论文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陶瓷制造业总体现状 | 第15-17页 |
·窑炉热工烧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7-18页 |
·烧成过程炉温制度的研究 | 第18-21页 |
·全生命周期的研究 | 第21-23页 |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3页 |
·课题的项目支撑 | 第23页 |
·论文的结构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基于CFD的陶瓷烧成过程建模与仿真平台研究 | 第26-46页 |
·烧成过程建模方法的研究 | 第26-27页 |
·陶瓷烧成过程特点 | 第27-31页 |
·窑炉内的传热模型 | 第31-39页 |
·热传导基本方式及理论 | 第31-34页 |
·窑炉内传热计算 | 第34-37页 |
·窑炉内气体流动和传热的控制方程 | 第37-39页 |
·陶瓷窑炉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 | 第39-45页 |
·陶瓷窑炉CFD-NHT分析技术 | 第39-40页 |
·Fluent软件的特点 | 第40页 |
·陶瓷窑炉建模与仿真平台的总体结构 | 第40-42页 |
·陶瓷窑炉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功能模块 | 第42-43页 |
·仿真平台案例研究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基于动态优化的陶瓷烧成过程炉温预测 | 第46-69页 |
·陶瓷的热工生产过程特点 | 第47-48页 |
·面向窑炉热工过程的动态预测模型 | 第48-54页 |
·动态神经网络 | 第48-50页 |
·陶瓷烧成过程炉温分布预测模型 | 第50-52页 |
·预测模型中的神经网络结构 | 第52-53页 |
·预测模型中的数据集(输入输出样本) | 第53-54页 |
·回归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第54-57页 |
·BP学习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 | 第54-55页 |
·RBF神经网络 | 第55-57页 |
·改进的GGAP-RBF的学习算法 | 第57-63页 |
·基于改进学习算法的陶瓷烧成过程炉温预测与仿真 | 第63-67页 |
·预测模型的实现 | 第63-66页 |
·网络参数的设置及结果讨论 | 第66-67页 |
·基于时间窗的自适应组合预测模型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建筑陶瓷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 | 第69-92页 |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71-77页 |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 第71-72页 |
·生命周期评价的实施框架 | 第72-74页 |
·生命周期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74页 |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领域 | 第74-75页 |
·生命周期评价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 第75-77页 |
·建筑陶瓷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 | 第77-79页 |
·生命周期评价对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的作用 | 第77页 |
·我国建陶企业的绿色战略 | 第77-79页 |
·建筑陶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特征 | 第79-80页 |
·建筑陶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 第80-85页 |
·目标与范围 | 第81页 |
·清单分析 | 第81-83页 |
·环境负荷分析 | 第83-85页 |
·建筑陶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估 | 第85-91页 |
·建筑陶瓷产品成本评估的概念 | 第85页 |
·建筑陶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 第85-90页 |
·建筑陶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流程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评估的集成 | 第92-118页 |
·LCA与LCC集成框架 | 第92-93页 |
·基于矩阵的LCA与LCC集成框架的实现 | 第93-96页 |
·陶瓷制造阶段集成评价模型 | 第96-98页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的影响评价集成 | 第98-114页 |
·建筑陶瓷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则及方法 | 第98-101页 |
·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集成 | 第101页 |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第101-104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104-107页 |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 第107-108页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信息熵权Entropy的组合赋权 | 第108-114页 |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陶瓷产品综合效益评价 | 第114-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总结 | 第118-119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132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