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导论 | 第16-3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关于政策目标的研究 | 第18-20页 |
·关于补贴对象的研究 | 第20-21页 |
·关于补贴标准和依据的研究 | 第21-22页 |
·关于补贴方式的研究 | 第22-24页 |
·关于资金来源及用途的研究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第25-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本文内容框架 | 第27-28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 第30-48页 |
·研究范畴 | 第30-34页 |
·粮食安全 | 第30-31页 |
·粮食风险基金 | 第31-32页 |
·粮食直补 | 第32-33页 |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 第33页 |
·效率与公平 | 第33-34页 |
·理论假设 | 第34-35页 |
·粮食的功能与地位理论 | 第35-37页 |
·粮食的功能 | 第35-36页 |
·粮食的重要地位 | 第36-37页 |
·粮食安全理论 | 第37-39页 |
·粮食安全属性 | 第37-38页 |
·粮食安全的构成要素 | 第38-39页 |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理论 | 第39-43页 |
·粮食产业的弱质性 | 第40页 |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决定因素 | 第40-41页 |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 第41-43页 |
·农业补贴理论 | 第43-48页 |
·补贴模式 | 第43-45页 |
·粮食直补的政策功能与作用机理 | 第45-48页 |
3. 我国现行粮食直补政策需要完善 | 第48-57页 |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回顾 | 第48-50页 |
·对粮食消费者补贴阶段(1978年~1990年) | 第48页 |
·对粮食企业补贴阶段(1991年~1993年) | 第48-49页 |
·粮食保护价阶段(1998年~2003年) | 第49页 |
·对粮食生产者补贴阶段(2004年~) | 第49-50页 |
·历史作用 | 第50-52页 |
·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了农民利益 | 第50页 |
·提高了粮食产量,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 第50-51页 |
·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缓解了财政负担 | 第51-52页 |
·当前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52-57页 |
·制度设计缺陷 | 第52-54页 |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第54-57页 |
4. 发达国家的粮食补贴模式及启示 | 第57-74页 |
·美国的粮食补贴政策 | 第57-64页 |
·价格补贴政策阶段(1933年~1995年) | 第57-59页 |
·收入补贴政策阶段(1996年~2001年) | 第59-60页 |
·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2002年~2007年) | 第60-62页 |
·美国《2008农业法案》规定的农业补贴政策(2008年~) | 第62-64页 |
·欧盟的粮食补贴政策 | 第64-69页 |
·逐步削减对农产品的支持价格 | 第64-65页 |
·引入单一农场支付补贴体系,改革并简化直接支付补贴政策 | 第65-66页 |
·引入强制性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削减对大农场的直接支付补贴 | 第66-69页 |
·加拿大的粮食补贴政策 | 第69-70页 |
·农民净收入稳定政策(NISA) | 第69页 |
·农民收入方案(CFIP)和农作物保险 | 第69-70页 |
·预支农民方案和补助方案 | 第70页 |
·澳大利亚的粮食补贴政策 | 第70-72页 |
·保证价格制度 | 第70-71页 |
·稳定价格制度 | 第71-72页 |
·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启示 | 第72-74页 |
5.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目标的矫正 | 第74-87页 |
·农民增收目标 | 第74-77页 |
·政策初衷 | 第74-77页 |
·实际效果:粮食直补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收效甚微 | 第77页 |
·粮食安全目标 | 第77-82页 |
·政策背景 | 第77-79页 |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 第79-80页 |
·促进粮食单产提高 | 第80-81页 |
·实际效果: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不足以形成持久动力 | 第81-82页 |
·粮食直补的其他目标 | 第82-83页 |
·多目标冲突 | 第83-85页 |
·政策学的基本理论 | 第83-84页 |
·多目标难以完全实现 | 第84-85页 |
·目标矫正:专注粮食安全 | 第85-87页 |
6. 直补对象与补贴依据的矫正与完善 | 第87-117页 |
·当前直补的对象与依据 | 第87-91页 |
·以人为补贴对象 | 第87-89页 |
·以粮食生产为补贴依据 | 第89-91页 |
·理想的补贴对象和补贴依据 | 第91-114页 |
·理想的粮食直补对象 | 第92页 |
·理想的粮食直补依据 | 第92-11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14-117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建议 | 第115-117页 |
7. 直补标准确定与资金来源改进 | 第117-132页 |
·补贴标准确定的依据 | 第117-118页 |
·以农业平均收益确定补贴标准 | 第117页 |
·补贴能力 | 第117-118页 |
·标准确定方法:模型与方法 | 第118-120页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118-119页 |
·模型的设定及政策含义 | 第119-120页 |
·各地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0-127页 |
·黑龙江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1页 |
·吉林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1-122页 |
·河南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2-123页 |
·安徽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3-124页 |
·江西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4页 |
·江苏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4-125页 |
·湖北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5-126页 |
·内蒙古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6页 |
·湖南省应该执行的补贴标准 | 第126-127页 |
·粮食直补资金来源的改进 | 第127-130页 |
·拓宽粮食直补资金来源渠道 | 第127-129页 |
·建立产粮大县与主销区间的横向、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 第129-13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0页 |
·建议 | 第130-132页 |
8. 结语 | 第132-135页 |
·研究结论 | 第132-133页 |
·政策建议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附录 | 第144-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