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1.1 单晶的介绍 | 第14-15页 |
1.2 单晶的培养 | 第15-17页 |
1.2.1 挥发法 | 第15-16页 |
1.2.2 扩散法 | 第16页 |
1.2.3 温差法 | 第16-17页 |
1.2.4 接触法 | 第17页 |
1.2.5 高压釜法 | 第17页 |
1.3 单晶的结构表达 | 第17-18页 |
1.4 晶体结构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进展 | 第18-19页 |
1.5 硼化合物晶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5.1 硼化合物晶体在荧光领域的应用 | 第19-22页 |
1.5.2 硼化合物晶体在荧光领域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1.5.3 硼化合物晶体在抑菌领域的应用 | 第23-24页 |
1.6 含氮化合物晶体的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1.6.1 NO的来源及危害 | 第25-26页 |
1.6.2 烟气脱硝技术 | 第26-27页 |
1.6.3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7-30页 |
1.7 有机膦金属框架晶体的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1.7.1 金属有机框架的分类 | 第30-32页 |
1.7.2 金属有机框架的稳定性研究 | 第32-33页 |
1.7.3 金属有机膦配合物的发展 | 第33-34页 |
1.8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4-36页 |
第2章 芳基螺旋硼铵盐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荧光性质和抑菌活性研究 | 第36-66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43页 |
2.2.1 药品 | 第37页 |
2.2.2 芳基螺旋硼铵盐的制备 | 第37-42页 |
2.2.3 表征 | 第42-43页 |
2.2.4 晶体学 | 第43页 |
2.2.5 抗菌活性测试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65页 |
2.3.1 晶体结构描述 | 第43-51页 |
2.3.2 硼铵盐化合物的形成机理 | 第51-52页 |
2.3.3 荧光发光性质 | 第52-57页 |
2.3.4 抗菌活性 | 第57-65页 |
2.4 结论 | 第65-66页 |
第3章 含氮铜配合物辅助合成的多孔CuO/Cu_2O异质结及其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性能、机理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第66-91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71页 |
3.2.1 药品 | 第67-68页 |
3.2.2 合成 | 第68-69页 |
3.2.3 表征 | 第69-70页 |
3.2.4 晶体学测试 | 第70页 |
3.2.5 NH_3 选择性催还还原(NH_3-SCR)氮氧化物的活性测试 | 第70-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7页 |
3.3.1 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71-77页 |
3.3.2 NH_3-SCR催化活性测试 | 第77-80页 |
3.3.3 NO和NH_3的氧化实验 | 第80-82页 |
3.3.4 BET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83-85页 |
3.3.6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分析 | 第85-87页 |
3.4 环境影响因素探讨 | 第87-90页 |
3.4.1 水和二氧化硫的影响 | 第87-88页 |
3.4.2 碱金属和碳氢化合物 | 第88-90页 |
3.5 结论 | 第90-91页 |
第4章 基于1,4-二亚甲基苯双磷酸的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 第91-111页 |
4.1 引言 | 第91-9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2-95页 |
4.2.1 药品 | 第92页 |
4.2.2 合成 | 第92-94页 |
4.2.3 表征 | 第94-95页 |
4.2.4 晶体学 | 第95页 |
4.2.5 化学稳定性测试 | 第9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0页 |
4.3.1 晶体结构的描述 | 第95-105页 |
4.3.2 化学稳定性分析 | 第105-110页 |
4.4 结论 | 第110-11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5.1 结论 | 第111-112页 |
5.2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9页 |
发表论文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