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1.2.1 分散供水工程水质情况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分散供水不同消毒技术现状 | 第10-12页 |
1.2.3 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方法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及气候条件 | 第16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17页 |
2.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17-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采样点选取及介绍 | 第19-20页 |
2.2.2 水样采集 | 第20-21页 |
2.2.3 试验指标的选择及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分散式供水水质变化特征与评价 | 第22-44页 |
3.1 分散式供水水质变化 | 第22-36页 |
3.1.1 分散式供水感官性状 | 第22-23页 |
3.1.2 分散式供水一般化学指标变化 | 第23-31页 |
3.1.3 分散供水的毒理指标变化 | 第31-32页 |
3.1.4 分散供水的微生物指标变化 | 第32-36页 |
3.2 生活饮用水综合评价 | 第36-43页 |
3.2.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6-37页 |
3.2.2 水质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3.2.3 水质综合评价结果 | 第39-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户用型饮水自动消毒装置构建及实验研究 | 第44-56页 |
4.1 第一代消毒装置构建及其工作原理 | 第44-46页 |
4.1.1 消毒装置消毒原理 | 第44页 |
4.1.2 第一代消毒装置构建及其组成 | 第44-46页 |
4.2 第二代消毒装置构建及其工作原理 | 第46-50页 |
4.2.1 第二代消毒装置构建及其组成 | 第46-49页 |
4.2.2 消毒装置控制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 第49-50页 |
4.3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3.1 样品采集 | 第50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3.3 水质检测方法和运行成本计算方法 | 第51页 |
4.4 消毒装置运行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4.4.1 消毒装置电解效率分析 | 第51页 |
4.4.2 不同消毒液投加量和消毒时间下微生物指标达标分析 | 第51-54页 |
4.4.3 成本及设备使用寿命分析 | 第54页 |
4.4.4 次氯酸钠消毒液成分分析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户用型饮水自动消毒装置应用示范研究 | 第56-65页 |
5.1 示范区域的概况 | 第56页 |
5.2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2.1 样品采集 | 第56-57页 |
5.2.2 现场示范实验方法 | 第57页 |
5.3 现场示范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5.3.1 微生物指标在第一次现场示范试验的变化 | 第57-58页 |
5.3.2 微生物指标在第二次现场示范试验的变化 | 第58-59页 |
5.3.3 微生物指标在第三次现场示范试验的变化 | 第59页 |
5.3.4 现场示范水样其他指标达标情况 | 第59-60页 |
5.3.5 现场示范水质生活饮用水综合指数变化 | 第60-63页 |
5.3.6 装置安全出水的进水水质要求 | 第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与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