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高效好氧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鉴定及脱氮除磷影响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第11-12页
        1.1.1 水体中氮磷的来源第11页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其机理第11页
        1.1.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第11-12页
    1.2 传统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发展第12-21页
        1.2.1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工艺现状及发展第12-18页
        1.2.2 传统生物除磷机理、工艺现状及发展第18-21页
        1.2.3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3 反硝化聚磷菌的同步脱氮除磷技术第21-25页
        1.3.1 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的机理研究第21-23页
        1.3.2 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25-27页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5页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好氧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鉴定第27-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9页
        2.1.1 实验样品来源第27页
        2.1.2 实验试剂和药品第27页
        2.1.3 实验主要仪器第27-28页
        2.1.4 培养基第28-29页
        2.1.5 生理生化实验所用试剂及培养基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3页
        2.2.1 脱氮除磷菌的筛选与分离第29-30页
        2.2.2 脱氮除磷菌的富集培养第30页
        2.2.3 菌种特性及其鉴定第30-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2.3.1 脱氮除磷菌的筛选结果第33-34页
        2.3.2 菌株J16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第34-35页
        2.3.3 菌株J16的生长曲线第35-36页
        2.3.4 菌株J16的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第36-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好氧反硝化聚磷菌J16的降解性能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9-53页
    3.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3.1.1 实验菌种第39页
        3.1.2 试剂与药品第39页
        3.1.3 主要仪器第39页
        3.1.4 培养基第39页
        3.1.5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39-40页
        3.1.6 分析软件第40页
    3.2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2.1 菌体的制备第40页
        3.2.2 磷酸盐磷(PO_4~(3-)-P)含量的测定第40-41页
        3.2.3 硝酸盐氮(NO_3~--N)含量的测定第41-42页
        3.2.4 菌株J16的脱氮除磷实验第42页
    3.3 各因素对菌株J16脱氮除磷的影响实验第42-44页
        3.3.1 pH对菌株J16脱氮除磷的影响第42页
        3.3.2 温度对菌株J16脱氮除磷的影响第42-43页
        3.3.3 接种量对菌株J16脱氮除磷的影响第43页
        3.3.4 初始PO_4~(3-)-P浓度对菌株J16脱氮除磷的影响第43页
        3.3.5 正交试验第43-44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52页
        3.4.1 N、P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第44-46页
        3.4.2 pH对菌株J16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第46-47页
        3.4.3 温度对菌株J16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第47-48页
        3.4.4 接种量对菌株J16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第48-49页
        3.4.5 初始PO_4~(3-)-P浓度对菌株J16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第49页
        3.4.6 正交试验结果第49-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菌株J16在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中的初步应用第53-57页
    4.1 实验方法第53-54页
        4.1.1 实验菌种第53页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3页
        4.1.3 实验方法第53-54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56页
        4.2.1 不同培养时间对菌株J16修复富氮富磷污染水体效率的影响第54-55页
        4.2.2 不同菌体剂量对菌株J16修复富氮富磷污染水体效率的影响第55-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57-59页
    5.1 结论第57-58页
    5.2 建议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致谢第65-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地表甲虫多样性及边缘效应研究
下一篇:mGluR3对人胚胎脑皮质NSCs的Cyclin D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