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23页 |
1.仿刺参概况 | 第13-15页 |
1.1 仿刺参生物学特征 | 第13页 |
1.2 仿刺参各化学成分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2.1 多糖 | 第13-14页 |
1.2.2 皂苷 | 第14页 |
1.2.3 蛋白质 | 第14-15页 |
1.2.4 微量元素 | 第15页 |
2.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 | 第15-21页 |
2.1 原理 | 第15-16页 |
2.2 分析过程 | 第16页 |
2.3 近红外分析技术的优缺点 | 第16-17页 |
2.4 NIRS定量分析方法 | 第17页 |
2.5 异常样本判别 | 第17-18页 |
2.6 预处理方法 | 第18页 |
2.7 光谱区间选优方法 | 第18-19页 |
2.8 评价指标 | 第19-21页 |
3.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3.1 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1页 |
3.2 在动物中的应用 | 第21页 |
3.3 在水产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一章 、采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仿刺参混合干样7种肉质品质成分含量的近红外模型 | 第23-4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1.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2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1.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1.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23-24页 |
1.2.3 样品光谱的采集 | 第24页 |
1.2.4 样本成分的化学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1.2.4.1 多糖 | 第24-25页 |
1.2.4.2 蛋白质 | 第25页 |
1.2.4.3 皂苷 | 第25-26页 |
1.2.4.4 脂肪 | 第26页 |
1.2.4.5 灰分 | 第26-27页 |
1.2.4.6 锌和硒 | 第27页 |
1.2.5 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1.2.5.1 剔除异常值 | 第27页 |
1.2.5.2 选择验证集与校正集 | 第27-28页 |
1.2.5.3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28页 |
1.2.5.4 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28页 |
1.2.5.5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4页 |
2.1 原始光谱 | 第28-29页 |
2.2 样本各成分含量值 | 第29页 |
2.3 剔除的异常值 | 第29-39页 |
2.3.1 光谱异常值的剔除 | 第29-31页 |
2.3.2 浓度异常值的剔除 | 第31-39页 |
2.4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39-42页 |
2.5 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对仿刺参7种肉质品质成分建立定量模型 | 第47-7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4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1.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1.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47页 |
1.2.3 样品光谱的采集 | 第47页 |
1.2.4 样本成分的化学分析 | 第47页 |
1.2.5 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1.2.5.1 剔除异常值 | 第47页 |
1.2.5.2 选择验证集与校正集 | 第47-48页 |
1.2.5.3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48页 |
1.2.5.4 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48页 |
1.2.5.5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70页 |
2.1 原始光谱 | 第48-49页 |
2.2 样本各成分含量值 | 第49页 |
2.3 剔除的异常值 | 第49-58页 |
2.3.1 光谱异常值的剔除 | 第49-50页 |
2.3.2 浓度异常值的剔除 | 第50-58页 |
2.4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58-61页 |
2.5 最优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61-68页 |
2.6 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4 便携式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结果比较 | 第71-72页 |
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三章 、仿刺参干样个体3种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73-8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1.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7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1.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73页 |
1.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73页 |
1.2.3 样品光谱的采集 | 第73页 |
1.2.4 样本成分的化学分析 | 第73页 |
1.2.5 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1.2.5.1 剔除异常值 | 第73页 |
1.2.5.2 选择验证集与校正集 | 第73页 |
1.2.5.3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73页 |
1.2.5.4 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73页 |
1.2.5.5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73-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3页 |
2.1 原始光谱 | 第74页 |
2.2 样本各成分含量值 | 第74页 |
2.3 剔除的异常值 | 第74-80页 |
2.3.1 光谱异常值的剔除 | 第74-75页 |
2.3.2 浓度异常值的剔除 | 第75-80页 |
2.4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80-82页 |
2.5 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页 |
4 小结 | 第83-84页 |
总结 | 第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已发表文章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