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其他计算机论文--分子计算机论文

DNA纳米逻辑门的构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DNA计算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DNA计算的优点第12页
        1.1.2 DNA计算的原理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第12-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16页
    1.4 本文的结构第16-19页
第2章 DNA计算的基本实验操作第19-25页
    2.1 DNA的分子结构第19-21页
    2.2 DNA计算的基本实验操作第21-25页
        2.2.1 分光光度技术第21页
        2.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第21-22页
        2.2.3 电泳技术第22-25页
第3章 DNA计算模型的分类第25-37页
    3.1 基于链置换的DNA计算技术第25-28页
    3.2 基于核酶的DNA计算技术第28-29页
    3.3 基于瓦片的DNA计算技术第29-30页
    3.4 基于纳米金颗粒(AuNp)的DNA计算技术第30-32页
    3.5 基于SiO_2的DNA计算技术第32-33页
    3.6 细胞内DNA计算技术第33-34页
    3.7 其它DNA计算技术第34-37页
        3.7.1 DNA表面计算第34-35页
        3.7.2 与PH值相关的DNA计算技术第35-37页
第4章 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DNA逻辑门模型构建第37-45页
    4.1 引言第37-38页
    4.2 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DNA计算逻辑门模型第38-42页
        4.2.1 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YES逻辑门的构建第38页
        4.2.2 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AND逻辑门的构建第38-39页
        4.2.3 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OR逻辑门的构建第39-40页
        4.2.4 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NOT逻辑门的构建第40-41页
        4.2.5 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XOR逻辑门的构建第41-42页
    4.3 本章小结第42-45页
第5章 基于纳米金颗粒和DNA链置换的DNA逻辑门第45-57页
    5.1 引言第45-46页
    5.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仪器第46-47页
        5.2.1 实验仪器第46页
        5.2.2 实验材料第46页
        5.2.3 实验试剂第46页
        5.2.4 实验所有试剂的配制第46-47页
    5.3 多输入的DNA-纳米金颗粒逻辑门构建第47-49页
        5.3.1 两个输入的AND逻辑门模型第47-48页
        5.3.2 三输入的AND逻辑门模型第48-49页
    5.4 实验操作步骤第49-51页
        5.4.1 实验前准备第49-50页
        5.4.2 逻辑门原始数据池的构建第50页
        5.4.3 纳米金颗粒(AuNps)的制备第50页
        5.4.4 输入链的加入第50-51页
        5.4.5 DNA与纳米金颗粒的连接第51页
        5.4.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实验结果第51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5.5.1 双输入AND逻辑门的实验结果第51-53页
        5.5.2 三输入AND逻辑门的实验结果第53-54页
    5.6 DNA计算模型的优化第54-56页
    5.7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57-61页
    6.1 结论第57-58页
    6.2 展望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1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厂区物流定位方法与实践
下一篇:基于链置换的分子信标逻辑计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