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事侦查学(犯罪对策学、犯罪侦查学)论文--侦查技术与方法论文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14页
1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概述第14-30页
    1.1 研究方法介绍第14页
    1.2 理论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第16-17页
    1.4 网络诈骗犯罪与相关犯罪的联系及区别第17-18页
        1.4.1 网络诈骗犯罪与金融诈骗罪的联系及区别第17-18页
        1.4.2 网络诈骗犯罪与一般电信诈骗犯罪的联系及区别第18页
    1.5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第18-23页
        1.5.1 多为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第18-20页
        1.5.2 犯罪行为实施主体低龄化第20-21页
        1.5.3 犯罪手段智能化、形式多样且不断翻新第21页
        1.5.4 受害群体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覆盖各个阶层第21-23页
    1.6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分类第23-30页
        1.6.1 按照诈骗方式分类第23-25页
            1.6.1.1 利用电子邮件诈骗第23页
            1.6.1.2 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诈骗第23-24页
            1.6.1.3 利用仿冒网站诈骗第24页
            1.6.1.4 利用他人开设的网站诈骗第24-25页
        1.6.2 按照诈骗内容分类第25-30页
            1.6.2.1 虚假兼职类诈骗第25-26页
            1.6.2.2 虚假中奖类诈骗第26-27页
            1.6.2.3 网络购物类诈骗第27-28页
            1.6.2.4 金融理财类诈骗第28-30页
2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涉及的主要证据类型及特点第30-38页
    2.1 物证方面的主要特征第30-32页
        2.1.1 手机、电脑等设备信息量多、获取难度大第30-31页
        2.1.2 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数量少、易损坏第31页
        2.1.3 涉案银行卡数量多、虚假性强第31-32页
        2.1.4 无线网卡更换速度快、卡托唯一性突出第32页
    2.2 被害人陈述数量多、分散,主观性较强第32-33页
    2.3 犯罪嫌疑人口供地位重要、关联性较强,获取难度大第33-34页
    2.4 鉴定意见证明力强、周期长第34页
    2.5 勘验、检查、侦查实验笔录特点第34-35页
        2.5.1 勘验、检查笔录直观性突出、易于展示第34-35页
        2.5.2 侦查实验笔录必要性强,实践应用少第35页
    2.6 视听资料真实性突出、关联性强第35-36页
    2.7 电子证据虚拟性和介质依赖性强、不稳定特征突出第36-38页
3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难点第38-43页
    3.1 被害人报案意识差,案件线索全面收集难第38-39页
    3.2 相关证据规定要求过高,境内外认定标准不一致第39-40页
    3.3 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难第40-41页
        3.3.1 电子证据的收集难第40页
        3.3.2 电子证据的保全难第40-41页
    3.4 队伍力量薄弱,侦查协作难第41-43页
4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要领和途径第43-58页
    4.1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要领第43-46页
        4.1.1 以犯罪现场勘查为基础第43-44页
        4.1.2 以询问被害人为基础第44-45页
        4.1.3 强化线索与侦查途径之间的关联性第45-46页
    4.2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途径第46-58页
        4.2.1 以域名信息流进行取证第46-48页
        4.2.2 以微信、QQ等社交软件信息流进行取证第48-49页
        4.2.3 以资金流进行取证第49-52页
        4.2.4 以视频监控信息流进行取证第52-54页
        4.2.5 以犯罪嫌疑人供述信息流进行取证第54-58页
5 完善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案件侦查取证的构想第58-63页
    5.1 整合行业部门数据信息,提高线索证据利用率第58-59页
        5.1.1 加强平台管理和宣传,丰富内部数据信息第58-59页
        5.1.2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各行业、部门数据共享第59页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简化对相关要素的认定第59-60页
        5.2.1 完善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主观方面“明知”的法律认定第60页
        5.2.2 填补对于打击出售和求购实名认证支付账户行为的法律漏洞第60页
    5.3 加强内外协作,强化侦查取证合力第60-63页
        5.3.1 打破警种壁垒,成立专门作战队伍第60-61页
        5.3.2 建立分级限定管理制度,严格限定转账流程第61-62页
        5.3.3 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人口聚居区犯罪防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排斥应对方式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