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5-27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20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5-19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9-2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三、论文基本框架 | 第23-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 价值分析方法 | 第25页 |
(二) 实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三) 比较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一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原理论 | 第27-39页 |
第一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一、人权保障理念 | 第27-28页 |
二、无罪推定原则 | 第28-30页 |
三、权力制衡原则 | 第30-31页 |
四、动态诉讼原理 | 第31-32页 |
五、正当程序理念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定位 | 第33-36页 |
一、与逮捕制度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二、与羁押制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三、与变更强制措施的关系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定性 | 第36-39页 |
一、制度定性:程序性裁判 | 第36-38页 |
二、审查权定性:裁判权 | 第38-39页 |
第二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实体论 | 第39-64页 |
第一节 构建羁押必要性实体审查体系 | 第39-46页 |
一、审查内容的归类与梳理 | 第39-43页 |
(一) 域外羁押审查的实体性内容介绍 | 第40-41页 |
(二) 事实要件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三) 刑罚要件的变化 | 第42页 |
(四) 社会危险性要件的变化 | 第42-43页 |
二、实体审查原则 | 第43-46页 |
(一) 目的性原则 | 第43-44页 |
(二) 因果关系原则 | 第44-45页 |
(三) 比例性原则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三步式评估 | 第46-54页 |
一、由收集到归类 | 第47-48页 |
二、由归类到分步审查 | 第48-49页 |
三、由分步审查到量化评估 | 第49-51页 |
四、评估结论的规范化与公开化 | 第51-54页 |
(一) 提示单的制作与功效 | 第51-53页 |
(二) 羁押必要性审查报告书的制作与功效 | 第53-54页 |
第三节 认罪认罚类案件的非羁押化构建 | 第54-64页 |
一、内涵及分类 | 第56-57页 |
二、认罪要件的认定 | 第57-60页 |
(一) 认罪要件的内容 | 第57-58页 |
(二) 从宽要件的内容 | 第58-59页 |
(三) 认罪要件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关系 | 第59-60页 |
三、认罚要件的认定 | 第60页 |
四、和解要件的认定 | 第60-64页 |
(一) 和解要件的内容 | 第61页 |
(二) 和解要件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关系 | 第61-64页 |
第三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论 | 第64-86页 |
第一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运行的困境与出路 | 第64-70页 |
一、程序运行的困境 | 第64-66页 |
二、困境的成因 | 第66-67页 |
三、破解之道:构建诉讼化程序 | 第67-70页 |
(一) 有助于去行政化 | 第68页 |
(二) 有助于彰显“以审判为中心”的理念 | 第68-69页 |
(三) 有助于激活程序的运行 | 第69-70页 |
第二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设计 | 第70-86页 |
一、程序的启动方式:两步式启动模式 | 第70-72页 |
(一) 第一步:受理审查 | 第70-71页 |
(二) 第二步:初审 | 第71页 |
(三) 建立以诉权启动为主导的启动模式 | 第71-72页 |
二、程序的审查主体:坚守中立性 | 第72-78页 |
(一) 审查权的归属 | 第72-73页 |
(二) 中立性理念的坚守 | 第73-75页 |
(三) 中国式“司法审查制”的建立 | 第75-78页 |
三、程序参与的多方性:明确各方地位 | 第78-82页 |
(一) 确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体地位 | 第78-81页 |
(二) 正视被害人地位 | 第81页 |
(三) 建立与其它部门的交流协作 | 第81-82页 |
四、程序的审查模式:以直接言词审查为主 | 第82-86页 |
第四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证明论 | 第86-102页 |
第一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之证明规则确立的必要性 | 第86-90页 |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之证明规则的缺失 | 第86-87页 |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存在诉讼证明的原因分析 | 第87-89页 |
三、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证明规则的诉讼价值 | 第89-90页 |
(一) 有助于突破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运行瓶颈 | 第89页 |
(二) 有助于促进羁押必要性审查实现诉讼化 | 第89-90页 |
(三) 有助于明确审查对象及审查标准 | 第90页 |
第二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之证明规则的构成要素 | 第90-102页 |
一、证明对象:遵循动态诉讼原理的指引 | 第91-96页 |
(一) 宏观角度下证明对象的分析——羁押必要性 | 第91-93页 |
(二) 微观角度下证明对象的分析——三要件的兼顾 | 第93-96页 |
二、证明责任:谁主张谁举证 | 第96-97页 |
三、证明标准:分层次的证明标准 | 第97-99页 |
四、证明方法:以严格证明和自由证明为分类基础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救济论 | 第102-114页 |
第一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下救济机制的定位及缺失 | 第102-105页 |
一、救济机制的定位 | 第102-103页 |
二、救济机制的缺失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下救济权行使的必要性 | 第105-106页 |
一、有助于彰显人权保障理念 | 第105页 |
二、有助于被羁押人实现完整的诉权 | 第105-106页 |
三、建立诉讼化格局的必要组成部分 | 第106页 |
第三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下救济机制的构建 | 第106-114页 |
一、阶段性结论的救济 | 第107-108页 |
(一) 阶段性结论的认定 | 第107页 |
(二) 阶段性结论的救济机制 | 第107-108页 |
二、终局性结论的救济 | 第108-112页 |
(一) 终局性结论的认定 | 第108-109页 |
(二) 终局性结论的效力定性——由建议权走向决定权 | 第109-110页 |
(三) 终局性结论的救济机制 | 第110-112页 |
三、程序性违法行为的救济 | 第112-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21-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