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窃电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难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4-15页 |
1.4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窃电概述 | 第16-19页 |
2.1 反窃电及窃电行为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 窃电行为呈现的新特点 | 第17-18页 |
2.2.1 主体多元化 | 第17页 |
2.2.2 手段多样化 | 第17-18页 |
2.2.3 行为群体化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我国反窃电法律规范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3.1 反窃电依据的主要法律规范 | 第19-21页 |
3.1.1 现行主要法律规范 | 第19-20页 |
3.1.2 反窃电法律规范的效力层次 | 第20-21页 |
3.2 反窃电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3.2.1 反窃电法律和行政法规操作性不强 | 第21页 |
3.2.2 反窃电法律及行政法规严重滞后 | 第21页 |
3.2.3 反窃电地方性法规内容不协调 | 第21页 |
3.2.4 反窃电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不协调 | 第21页 |
3.2.5 相关的司法解释效力层次低 | 第21-2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4章 窃电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 | 第23-30页 |
4.1 窃电行为的民事、刑事与行政责任 | 第23-25页 |
4.1.1 窃电行为的民事责任 | 第23-24页 |
4.1.2 窃电行为的刑事责任 | 第24-25页 |
4.1.3 窃电行为的行政责任 | 第25页 |
4.2 法律责任追究中的窃电量认定问题 | 第25-27页 |
4.3 法律责任追究中的单位窃电问题 | 第27-28页 |
4.4 法律责任追究中的证据收集问题 | 第28-2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5章 德国和英国反窃电的法律规范及启示 | 第30-34页 |
5.1 德国 | 第30-31页 |
5.1.1 德国窃电的法律责任及责任类型 | 第30-31页 |
5.1.2 德国反窃电法律规范的启示 | 第31页 |
5.2 英国 | 第31-33页 |
5.2.1 英国窃电的法律责任及责任类型 | 第31-33页 |
5.2.2 英国反窃电法律规范的启示 | 第3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6章 我国反窃电拟采取的法律对策 | 第34-40页 |
6.1 加快完善我国反窃电法律规范 | 第34-37页 |
6.1.1 在《电力法》中增设反窃电专章 | 第34-36页 |
6.1.2 在《刑法》中拟增设“窃电罪” | 第36-37页 |
6.2 加强我国反窃电的执法建议 | 第37-38页 |
6.2.1 明确反窃电执法主体及其监管职责 | 第37页 |
6.2.2 严格反窃电执法程序 | 第37-38页 |
6.3 完善我国反窃电的司法建议 | 第38-39页 |
6.3.1 对于窃电量的认定 | 第38-39页 |
6.3.2 诉前窃电证据保全 | 第3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