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空气悬架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悬架的非线性特性综述 | 第14-15页 |
1.3.1 半主动控制悬架简介 | 第14-15页 |
1.3.2 半主动控制悬架的分类 | 第15页 |
1.4 车辆平顺性简介 | 第15-18页 |
1.4.1 加权函数滤波网络 | 第16页 |
1.4.2 系统的功率谱密度 | 第16-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空气悬架各组成的特性分析 | 第19-34页 |
2.1 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的特性分析 | 第19-26页 |
2.1.1 空气弹簧的分类及特点 | 第19-21页 |
2.1.2 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的安装形式 | 第21页 |
2.1.3 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物理参数的分析计算 | 第21-25页 |
2.1.4 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的力学模块 | 第25-26页 |
2.2 可调阻尼减振器的特性分析 | 第26-29页 |
2.2.1 液阻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 第27页 |
2.2.2 减振器阻尼力系数曲线 | 第27-28页 |
2.2.3 减振器阻尼系数的分配和确定 | 第28-29页 |
2.3 高度控制阀的特性分析 | 第29-33页 |
2.3.1 高度控制阀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2.3.2 高度控制阀的分类及布置方式 | 第31-33页 |
2.4 空气悬架的力学模型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空气悬架不同气动回路的模块化计算 | 第34-47页 |
3.1 气动回路系统分析 | 第34-36页 |
3.1.1 气动回路的设计 | 第34-36页 |
3.1.2 气动回路的模型处理 | 第36页 |
3.2 气动回路中的高度阀子模块 | 第36-39页 |
3.2.1 高度控制阀的流量模型 | 第36-39页 |
3.2.2 连接管道的流量模型 | 第39页 |
3.3 气动回路中空气弹簧子模块 | 第39-46页 |
3.3.1 空气弹簧内气体的热力学分析 | 第39-40页 |
3.3.2 绝热充放气过程中空气弹簧高度子模块的计算 | 第40-42页 |
3.3.3 不充放气阶段的相关计算 | 第42页 |
3.3.4 充气过程中空气弹簧高度的仿真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停车加载阶段车辆动态响应 | 第47-59页 |
4.1 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47-49页 |
4.1.1 双质量振动力学模型 | 第47-48页 |
4.1.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2 车辆振动模块与悬架系统子模块的联合 | 第49-53页 |
4.2.1 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的刚度子模块 | 第49页 |
4.2.2 乘客上车阶段数学模型子模块 | 第49-50页 |
4.2.3 气动元件的数学子模块 | 第50-52页 |
4.2.4 双质量振动模型 | 第52-53页 |
4.3 双质量模型振动响应仿真 | 第53-58页 |
4.3.1 仿真参数处理 | 第53-54页 |
4.3.2 正交表的设计 | 第54-55页 |
4.3.3 停车加载阶段振动仿真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路面激励下的车辆动态响应 | 第59-76页 |
5.1 路面不平度的数学描述 | 第59-61页 |
5.1.1 谐波法理论推导 | 第59-60页 |
5.1.2 异车辙路面谱 | 第60-61页 |
5.2 单轮路面激励下的振动响应 | 第61-65页 |
5.2.1 振动模型分析 | 第61-62页 |
5.2.2 振动模块仿真 | 第62-65页 |
5.3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简化 | 第65-67页 |
5.3.1 一节车辆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66-67页 |
5.3.2 一节车辆动态模型的参数 | 第67页 |
5.4 车辆行驶中的动态响应 | 第67-75页 |
5.4.1 车辆动态响应对车辆限界的影响 | 第68-71页 |
5.4.2 车辆动态响应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 | 第71-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