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 本文所做工作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能源互联背景下广义需求侧资源现状分析 | 第18-35页 |
2.1 能源互联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2 广义需求侧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 第19-22页 |
2.2.1 广义需求侧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 第19-20页 |
2.2.2 广义需求侧资源组成及分类 | 第20-22页 |
2.3 广义需求侧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4页 |
2.3.1 传统需求侧资源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2.3.2 分布式发电资源发展现状 | 第23-28页 |
2.3.3 电动汽车资源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2.3.4 储能资源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广义需求侧资源供、用能特性分析 | 第35-50页 |
3.1 分布式发电资源出力特性分析 | 第35-41页 |
3.1.1 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力特性分析 | 第35-38页 |
3.1.2 分布式风力发电出力特性分析 | 第38-41页 |
3.2 电动汽车负荷特性分析 | 第41-47页 |
3.2.1 电动公交车负荷特性分析 | 第42-43页 |
3.2.2 电动私家车负荷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3.2.3 电动出租车负荷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3.3 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特性分析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广义需求侧资源接入能源互联系统模式研究 | 第50-63页 |
4.1 “纵向互动-横向互补”的广义需求侧资源接入模式 | 第50-58页 |
4.1.1 “纵向互动-横向互补”机制 | 第50-51页 |
4.1.2 广义需求侧资源接入模式 | 第51-58页 |
4.2 “纵向互动-横向互补”接入模型的构建 | 第58-61页 |
4.2.1 接入模型的框架 | 第58-59页 |
4.2.2 接入模型的系统栈流图及结构方程 | 第59-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纵向互动-横向互补”接入模式仿真模拟 | 第63-68页 |
5.1 基础数据 | 第63-64页 |
5.1.1 需求侧资源出力及负荷数据 | 第63-64页 |
5.1.2 电价数据及弹性数据 | 第64页 |
5.2 仿真模拟结果 | 第64-66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能源互联背景下广义需求侧资源互联特征及建议 | 第68-70页 |
6.1 能源互联背景下广义需求侧资源互联特征 | 第68页 |
6.2 应对能源互联背景下广义需求侧资源接入的建议 | 第68-6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