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闪烁体光学方法测量中子能谱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 中子能谱及其测量方法概况 | 第17-31页 |
1.2.1 中子及中子能谱 | 第17-21页 |
1.2.2 中子能谱测量方法 | 第21-26页 |
1.2.3 径迹成像技术的发展 | 第26-31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33-44页 |
2.1 测量中子能谱的反冲质子方法 | 第33-36页 |
2.2 质子在物质中的能量沉积规律 | 第36-39页 |
2.3 气体闪烁发光机理 | 第39-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气体闪烁体光学方法模拟研究 | 第44-71页 |
3.1 反冲质子系统 | 第44-52页 |
3.1.1 聚乙烯靶厚度 | 第45-48页 |
3.1.2 探测器相对位置 | 第48-50页 |
3.1.3 反冲质子微分产额 | 第50-52页 |
3.2 气体介质选择 | 第52-59页 |
3.2.1 工作气体选择 | 第52-54页 |
3.2.2 掺杂气体选择 | 第54-56页 |
3.2.3 掺杂浓度及混合气体压强研究 | 第56-59页 |
3.3 气体发光图像及特征 | 第59-62页 |
3.3.1 质子直接激发 | 第59-61页 |
3.3.2 反冲质子激发 | 第61-62页 |
3.4 基于光学图像的能量响应线性及分辨研究 | 第62-66页 |
3.4.1 能量响应线性研究 | 第62-64页 |
3.4.2 能量分辨研究 | 第64-66页 |
3.5 探测效率研究 | 第66-69页 |
3.5.1 单方向测量 | 第66-68页 |
3.5.2 多方向测量 | 第68-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中子能谱的解谱研究 | 第71-99页 |
4.1 中子解谱概述 | 第71-74页 |
4.2 解谱算法研究 | 第74-81页 |
4.2.1 GRAVEL算法 | 第74-75页 |
4.2.2 势函数下降内点算法 | 第75-76页 |
4.2.3 直接算法 | 第76-77页 |
4.2.4 数值试验测试 | 第77-81页 |
4.3 中子能谱的解谱 | 第81-90页 |
4.3.1 解谱结果 | 第83-88页 |
4.3.2 求解精度评估 | 第88-89页 |
4.3.3 计算效率评估 | 第89-90页 |
4.4 多方向加权方法 | 第90-97页 |
4.4.1 基本原理 | 第90-93页 |
4.4.2 计算结果 | 第93-95页 |
4.4.3 应用实例 | 第95-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基于光学方法的带电粒子能量实验测量 | 第99-122页 |
5.1 实验装置物理设计 | 第99-105页 |
5.1.1 闪烁发光单元 | 第100-101页 |
5.1.2 充气与抽真空系统 | 第101-102页 |
5.1.3 粒子入射窗 | 第102-103页 |
5.1.4 光学观察窗 | 第103-105页 |
5.2 直接读出方法 | 第105-109页 |
5.2.1 CCD相机及主要特点 | 第105-108页 |
5.2.2 闪烁发光直接成像 | 第108-109页 |
5.3 α粒子能谱测量 | 第109-112页 |
5.3.1 成像结果 | 第109-111页 |
5.3.2 α粒子能谱反演 | 第111-112页 |
5.4 质子能谱的测量 | 第112-120页 |
5.4.1 吸收体的设计 | 第113-119页 |
5.4.2 质子能谱反演 | 第119-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22-12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附录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