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9-13页 |
1.2.1 制造业政策 | 第9-10页 |
1.2.2 中美德日四国制造业 | 第10-12页 |
1.2.3 国家创新系统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3-18页 |
1.3.1 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8页 |
2 各国制造业产业转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比较分析 | 第18-27页 |
2.1 政策工具选择的总体比较分析 | 第18-22页 |
2.2 供给面政策工具选择的比较分析 | 第22-23页 |
2.3 环境面政策工具选择的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2.4 需求面政策工具选择的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3 各国制造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 第27-45页 |
3.1 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步骤 | 第27-30页 |
3.2 各国制造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 第30-42页 |
3.2.1 中国制造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 第30-33页 |
3.2.2 美国制造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 第33-36页 |
3.2.3 德国制造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 第36-39页 |
3.2.4 日本制造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 第39-42页 |
3.3 各国制造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42-45页 |
4 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 | 第45-51页 |
4.1 积极优化创新政策的整体布局 | 第45-46页 |
4.1.1 改善政策工具使用上的失衡状态 | 第45页 |
4.1.2 充分挖掘各项政策工具的价值 | 第45-46页 |
4.2 加强面向应用的人才教育 | 第46-47页 |
4.3 避免过溢现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47页 |
4.4 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47-48页 |
4.5 合理地选择产业创新需求要素 | 第48-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中国制造2025》政策 | 第56-61页 |
附录B《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政策 | 第61-63页 |
附录C《创新为德国——高新科技战略》政策 | 第63-65页 |
附录D《日本再兴战略》政策 | 第65-69页 |
附录E 中国制造2025政策工具分类(107项政策) | 第69-70页 |
附录F 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政策工具分类(28项政策) | 第70-71页 |
附录G 德国高新科技战略政策工具分类(27项政策) | 第71-72页 |
附录H 日本再兴战略政策工具分类(74项政策)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