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8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三、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四、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16页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为官不为”的涵义及治理的必要性 | 第18-26页 |
第一节 “为官不为”的涵义 | 第18-21页 |
一、“为官不为”样本童名谦 | 第18-20页 |
二、“为官不为”的内涵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危害 | 第21-23页 |
一、“为官不为”的表现 | 第21-22页 |
二、“为官不为”带来的危害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为官不为”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 第23-25页 |
一、治理“为官不为”是维护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的前提条件 | 第23-24页 |
二、治理“为官不为”是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必然要求 | 第24页 |
三、治理“为官不为”是实现共产党人理想和追求的重要保障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为官不为”生成过程分析 | 第26-34页 |
第一节 “为官不为”生成的三种动因 | 第26-30页 |
一、“为官不为”生成的个体内在因素 | 第26-28页 |
二、“为官不为”生成的管理体制因素 | 第28-29页 |
三、“为官不为”生成的政治生态与文化因素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为官不为”生成的两个机制 | 第30-32页 |
一、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为官不为”有了生存空间 | 第30-31页 |
二、政治生态的宽松软使得“为官不为”有了滋生土壤 | 第31-32页 |
三、“为官不为”问题具有顽固性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治理“为官不为”的经验和启示 | 第34-41页 |
第一节 国内经验 | 第34-38页 |
一、哈尔滨市完善机关作风监督机制,多维度整治“为官不为” | 第34-35页 |
二、牡丹江市探索机制整合打造“为官有为”新风 | 第35-37页 |
三、地方性治理“为官不为”的主要措施:监督执纪和追责问责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国外经验做法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清除“为官不为”思想 | 第41-43页 |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第41-42页 |
二、在领导干部中大力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厚氛围 | 第42-43页 |
三、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形成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 第43页 |
第二节 健全全面从严的管理机制推进“为官有为” | 第43-47页 |
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 第44-45页 |
二、以辩证的思维和方法,科学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 第45页 |
三、遵循行为的形成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干部专业能力建设目标 | 第45-46页 |
四、建立健全法制法规,进一步促进治理“为官不为”制度化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 第47-49页 |
一、积极推进政治生态建设 | 第47页 |
二、严厉整治“四风”突出问题 | 第47-48页 |
三、强化激励保障、容错机制建设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