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损伤识别的虚拟质量优化布置方法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基于振动信息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9-11页 |
1.3 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3.1 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2 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3-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2 传感器优化布置基本理论 | 第17-24页 |
2.1 传感器优化布置准则 | 第17-19页 |
2.1.1 识别误差最小准则 | 第17-18页 |
2.1.2 能量准则 | 第18页 |
2.1.3 模型缩减准则 | 第18页 |
2.1.4 基于可控性/可观性的优化准则 | 第18-19页 |
2.1.5 差值拟合准则 | 第19页 |
2.2 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 第19-22页 |
2.2.1 传统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 第19-21页 |
2.2.2 非传统的传感器优化方法 | 第21-22页 |
2.3 传感器优化布置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虚拟质量优化布置准则 | 第24-31页 |
3.1 灵敏度矩阵的建立 | 第24-27页 |
3.1.1 附加虚拟质量理论及公式 | 第24-25页 |
3.1.2 基于灵敏度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5-26页 |
3.1.3 建立灵敏度矩阵 | 第26-27页 |
3.2 虚拟质量的优化准则 | 第27-29页 |
3.2.1 基于灵敏度矩阵体积最大的优化准则 | 第27-28页 |
3.2.2 基于灵敏度矩阵条件数最小的优化准则 | 第28-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虚拟质量的优化布置方法 | 第31-42页 |
4.1 虚拟质量大小的初步优化方法 | 第31-33页 |
4.1.1 灵敏度分析 | 第31页 |
4.1.2 识别频率误差分析 | 第31-33页 |
4.2 虚拟质量位置的优化 | 第33-40页 |
4.2.1 贪心算法 | 第33-34页 |
4.2.2 粒子群方法 | 第34-38页 |
4.2.3 离散粒子群方法 | 第38-40页 |
4.3 虚拟质量数量的优化 | 第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5 简支梁模型数值模拟 | 第42-68页 |
5.1 简支梁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5.2 虚拟质量大小初步优化 | 第43-47页 |
5.2.1 灵敏度分析 | 第43-45页 |
5.2.2 频率识别误差分析 | 第45-47页 |
5.3 虚拟质量位置优化 | 第47-60页 |
5.3.1 贪心算法 | 第48-50页 |
5.3.2 粒子群方法 | 第50-57页 |
5.3.3 离散粒子群方法 | 第57-60页 |
5.4 损伤识别 | 第60-64页 |
5.4.1 损伤工况 | 第60-61页 |
5.4.2 附加虚拟质量识别频率 | 第61-63页 |
5.4.3 灵敏度优化损伤识别 | 第63-64页 |
5.5 虚拟质量数量的调整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