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4.1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第20-21页 |
1.4.2 灌溉渠道断面优化研究 | 第21-22页 |
1.4.3 灌溉渠道配水系统研究 | 第22-23页 |
1.4.4 灌溉渠道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第23-24页 |
1.4.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优化研究 | 第27-60页 |
2.1 灌区选取原则 | 第27-29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2.3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 第29-32页 |
2.3.1 河流水系与灌区渠系关联性分析 | 第29-30页 |
2.3.2 目标函数 | 第30-31页 |
2.3.3 约束条件 | 第31-32页 |
2.4 群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 第32-44页 |
2.4.1 标准优化算法 | 第33-37页 |
2.4.2 优化算法性能测试函数 | 第37-39页 |
2.4.3 算法性能分析 | 第39-44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44-57页 |
2.5.1 幸福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第44-47页 |
2.5.2 清河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第47-50页 |
2.5.3 倭肯河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第50-53页 |
2.5.4 江东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第53-57页 |
2.6 讨论 | 第57-5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研究 | 第60-72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61-64页 |
3.1.1 情景设计 | 第61-62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62页 |
3.1.3 灌溉渠道单一横断面优化模型 | 第62-6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3.2.1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第64-66页 |
3.2.2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第66页 |
3.2.3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第66-67页 |
3.2.4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第67-69页 |
3.3 讨论 | 第69-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灌溉渠道连续多断面优化研究 | 第72-96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72-77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72页 |
4.1.2 灌溉渠道连续横断面优化模型 | 第72-76页 |
4.1.3 误差分析 | 第76-7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4页 |
4.2.1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第77-79页 |
4.2.2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第79-80页 |
4.2.3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第80-82页 |
4.2.4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第82-84页 |
4.3 讨论 | 第84-94页 |
4.3.1 最大负温对混凝土最小衬砌厚度影响 | 第85-89页 |
4.3.2 误差计算 | 第89-90页 |
4.3.3 速查表设计及应用 | 第90-92页 |
4.3.4 工程效益分析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灌溉渠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 | 第96-111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96-102页 |
5.1.1 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 | 第96-98页 |
5.1.2 遗传算法 | 第98-101页 |
5.1.3 主成分分析 | 第101-10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9页 |
5.2.1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第102-105页 |
5.2.2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第105-107页 |
5.2.3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第107-108页 |
5.2.4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第108-109页 |
5.3 讨论 | 第109-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第111-129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111-121页 |
6.1.1 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 第111-115页 |
6.1.2 评价方法 | 第115-120页 |
6.1.3 评价结果分析方法 | 第120-12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5页 |
6.3 讨论 | 第125-12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7.1 结论 | 第129-130页 |
7.2 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7.3 展望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