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9-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4页 |
1.1.1 高铝粉煤灰概况 | 第20-21页 |
1.1.2 高铝粉煤灰危害 | 第21-22页 |
1.1.3 高铝粉煤灰物性 | 第22-24页 |
1.2 高铝粉煤灰利用现状 | 第24-28页 |
1.2.1 高耗量低附加值利用 | 第25-27页 |
1.2.2 低耗量高附加值利用 | 第27-28页 |
1.3 高铝粉煤灰铝硅分离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1.3.1 非晶态二氧化硅分离研究 | 第28-30页 |
1.3.2 结晶态铝硅分离研究 | 第30-36页 |
1.4 高铝粉煤灰铝硅分离面临问题 | 第36-37页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41页 |
1.5.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第2章 高铝粉煤灰中结晶态铝硅亚熔盐介质分解规律研究 | 第41-69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1-4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2.3 原料分析及溶出过程研究 | 第45-54页 |
2.3.1 高铝粉煤灰与预脱硅粉煤灰分析 | 第45-49页 |
2.3.2 粉煤灰亚熔盐介质反应热力学 | 第49-50页 |
2.3.3 温度和时间对溶出过程的影响 | 第50-54页 |
2.3.4 溶出过程分析 | 第54页 |
2.4 莫来石/刚玉分解动力学研究 | 第54-66页 |
2.4.1 莫来石/刚玉分解率测定 | 第54-59页 |
2.4.2 动力学方程选择 | 第59-62页 |
2.4.3 温度和时间对莫来石/刚玉分解率影响 | 第62-63页 |
2.4.4 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63-6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3章 高铝粉煤灰-赤泥亚熔盐介质协同溶出提取氧化铝研究 | 第69-87页 |
3.1 引言 | 第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69-70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70-7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5页 |
3.3.1 原料分析 | 第72-73页 |
3.3.2 高铝粉煤灰-赤泥协同溶出过程研究 | 第73-78页 |
3.3.3 溶出渣表征及机理分析 | 第78-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高铝粉煤灰中不同组分与氟化铵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87-95页 |
4.1 前言 | 第87页 |
4.2 高铝粉煤灰中不同组分与氟化铵可能发生的反应 | 第87-88页 |
4.3 标准态下反应热力学计算 | 第88页 |
4.4 反应热力学分析结果 | 第88-94页 |
4.4.1 非晶态二氧化硅与氟化铵反应热力学 | 第88-89页 |
4.4.2 莫来石相与氟化铵反应热力学 | 第89-90页 |
4.4.3 非晶态氧化铝、刚玉相与氟化铵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90-91页 |
4.4.4 Al_2(SiO_4)F_2的生成与分解热力学分析 | 第91-92页 |
4.4.5 伴生组分与氟化铵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92-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高铝粉煤灰中非晶态二氧化硅低温热化学法分离研究 | 第95-113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95-96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5.2.3 分析方法 | 第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2页 |
5.3.1 热化学反应工艺条件研究 | 第97-102页 |
5.3.2 脱硅机理分析 | 第102-109页 |
5.3.3 脱硅液氨化过程研究 | 第109-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高铝粉煤灰中结晶态铝硅高温热化学法分离研究 | 第113-131页 |
6.1 引言 | 第11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3-116页 |
6.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113-114页 |
6.2.2 实验装置 | 第114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6.2.4 分析方法 | 第116页 |
6.3 铝硅分离效果影响因素考察 | 第116-121页 |
6.3.1 氟化铵添加量影响 | 第116-117页 |
6.3.2 焙烧温度影响 | 第117-120页 |
6.3.3 焙烧时间影响 | 第120-121页 |
6.4 焙烧产物表征 | 第121-123页 |
6.5 焙烧机理分析 | 第123-124页 |
6.6 焙烧副产物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 第124-129页 |
6.6.1 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影响 | 第124-125页 |
6.6.2 纳米二氧化硅产物表征 | 第125-12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7.1 结论 | 第131-132页 |
7.2 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7.3 展望 | 第133-135页 |
符号表 | 第135-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