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殿阁与殿阁职名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14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 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四 创新点与重难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宋代殿阁沿革与建制 | 第21-61页 |
第一节 宋代三殿建制 | 第21-32页 |
一 端明殿 | 第22-25页 |
二 观文殿 | 第25-27页 |
三 资政殿 | 第27-32页 |
第二节 宋代诸阁建制 | 第32-61页 |
一 龙图与天章阁初建 | 第34-42页 |
二 诸阁增建 | 第42-46页 |
三 南宋时期诸阁重建 | 第46-61页 |
小结 | 第61页 |
第二章 宋代殿阁的实用功能 | 第61-88页 |
第一节 收藏 | 第61-65页 |
一 礼器与瑞宝 | 第61-63页 |
二 藩府旌节与印信 | 第63页 |
三 皇帝玉牒与宗室属籍 | 第63-64页 |
四 功臣绘像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文化与政治活动 | 第65-69页 |
一 观书与宴会 | 第65-66页 |
二 经筵与召对问政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奉祀空间 | 第69-82页 |
一 奉祀御容与举行道场 | 第69-70页 |
二 进书活动与进书仪 | 第70-82页 |
第四节 日常管理 | 第82-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三章 元丰改制前殿阁职名系统的确立 | 第88-165页 |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职名 | 第89-100页 |
一 三馆秘阁职名 | 第89-93页 |
二 枢密直学士与端明殿学士 | 第93-100页 |
第二节 诸阁职名的设立 | 第100-107页 |
第三节 诸阁职名的除授 | 第107-150页 |
一 除授途径 | 第107-137页 |
二 职事职任 | 第137-143页 |
三 诸阁职名与馆阁职名的融合 | 第143-150页 |
第四节 诸殿职名设立与除授 | 第150-157页 |
一 资政殿学士与大学士 | 第150-152页 |
二 观文殿学士与大学士 | 第152-155页 |
三 端明殿学士 | 第155-157页 |
第五节 殿阁职名加衔性质 | 第157-164页 |
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四章 元丰改制后殿阁职名系统的调整与运作 | 第165-224页 |
第一节 殿阁职名体系的调整 | 第166-187页 |
一 殿阁职名性质的转型 | 第166-168页 |
二 殿阁职名体系的完善 | 第168-187页 |
第二节 殿阁职名运作的变化 | 第187-197页 |
一 职名除授范围的扩大 | 第187-195页 |
二 职名除授途径的增加 | 第195-197页 |
第三节 殿阁职名换授与迁转 | 第197-220页 |
一 职名与职事官的换授 | 第197-214页 |
二 职名系统内部的迁转 | 第214-220页 |
小结 | 第220-224页 |
第五章 宋代殿阁职名的管理制度 | 第224-257页 |
第一节 殿阁职名的员额与品级 | 第224-236页 |
一 员额 | 第224-232页 |
二 品级 | 第232-236页 |
第二节 殿阁职名的结衔与杂压合班 | 第236-246页 |
一 结衔 | 第236-238页 |
二 杂压合班 | 第238-246页 |
第三节 殿阁职名的落罢与叙复 | 第246-251页 |
一 降等与落职 | 第246-247页 |
二 叙复 | 第247-251页 |
第四节 殿阁职名的职钱与支赐 | 第251-256页 |
一 职钱 | 第251-254页 |
二 添支粮米与衣赐 | 第254-255页 |
三 其他支赐 | 第255-256页 |
小结 | 第256-257页 |
结语 关于宋代殿阁双重职能的思考 | 第257-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6-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