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3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行业背景 | 第11-15页 |
1.1.2 企业背景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质量经济性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2.2 汽车质量改进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3 现有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1.3 国内外汽车行业质量改进的区别 | 第28-30页 |
1.4 研究问题提出 | 第30-31页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3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31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3-36页 |
1.6.1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3-35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2 面向质量经济性的国产汽车质量改进总体研究 | 第39-55页 |
2.1 质量经济性的内涵 | 第39-42页 |
2.2 国产汽车关键零部件质量改进策略 | 第42-45页 |
2.2.1 国产汽车持续质量改进实践 | 第42-43页 |
2.2.2 国产汽车质量改进一般过程 | 第43-44页 |
2.2.3 零部件视角的国产汽车质量改进过程 | 第44-45页 |
2.3 关键零部件质量改进策略的关键点分析 | 第45-49页 |
2.3.1 汽车零部件和整车质量经济性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47页 |
2.3.2 面向质量经济性的关键零部件选择 | 第47-48页 |
2.3.3 质量投入与整车质量经济性交互关系研究 | 第48页 |
2.3.4 面向质量经济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组合优选 | 第48-49页 |
2.4 零部件视角国产汽车质量改进的研究框架 | 第49-53页 |
2.4.1 关键点的逻辑关系 | 第49-50页 |
2.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50-52页 |
2.4.3 技术路线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汽车零部件和整车质量经济性指标体系研究 | 第55-81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汽车质量形成及汽车质量问题分解 | 第55-60页 |
3.2.1 国产汽车质量的形成路径 | 第55-58页 |
3.2.2 基于故障和抱怨单元整车质量问题分解 | 第58-60页 |
3.3 汽车行业常用质量经济性指标分析 | 第60-66页 |
3.3.1 质量指标 | 第60-63页 |
3.3.2 经济性常用指标 | 第63-66页 |
3.4 汽车改进过程中质量经济性指标研究 | 第66-80页 |
3.4.1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汽车质量指标研究 | 第67-70页 |
3.4.2 基于二维PAF-LCC模型的经济性指标 | 第70-74页 |
3.4.3 考虑隐形损失的零部件质量质量经济性分析 | 第74-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4 面向质量经济性的质量改进关键零部件选择 | 第81-109页 |
4.1 引言 | 第81-83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83-84页 |
4.3 基于RSAR的评选指标体系 | 第84-87页 |
4.4 静态质量信息下的零部件质量改进优先级确定 | 第87-98页 |
4.4.1 混合型指标量化处理 | 第87-90页 |
4.4.2 扩展F-VIKOR模型实现步骤 | 第90-94页 |
4.4.3 算例分析 | 第94-98页 |
4.5 动态质量信息下的零部件质量改进优先级确定 | 第98-107页 |
4.5.1 基于动态模糊算子的质量整改优先级确定 | 第98-99页 |
4.5.2 算例分析 | 第99-10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5 质量投入与整车质量经济性交互关系研究 | 第109-131页 |
5.1 引言 | 第109-111页 |
5.2 基于SD仿真模型的汽车质量经济性指标交互关系分析 | 第111-118页 |
5.2.1 质量经济性指标的因果回路图 | 第111-113页 |
5.2.2 SD流图构建 | 第113-115页 |
5.2.3 模型变量及方程式 | 第115-118页 |
5.3 实验算例研究 | 第118-129页 |
5.3.1 模型检验 | 第118-121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121-125页 |
5.3.3 质量改进投入策略研究 | 第125-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6 面向质量经济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组合优选 | 第131-159页 |
6.1 引言 | 第131-135页 |
6.2 问题描述 | 第135-137页 |
6.3 关键零部件相对重要度计算 | 第137-139页 |
6.4 面向质量经济性的两阶段零部件供应商多目标组合优选模型 | 第139-144页 |
6.4.1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关键零部件备选供应商集初选 | 第140-141页 |
6.4.2 面向质量经济性零部件供应商多目标组合优选 | 第141-144页 |
6.5 基于混合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第144-151页 |
6.5.1 效用函数 | 第144-145页 |
6.5.2 线性加权的子目标权重确定 | 第145-147页 |
6.5.3 混合自适应遗传算法设计(HAGA) | 第147-151页 |
6.6 算例分析 | 第151-157页 |
6.6.1 关键零部件备选供应商初选 | 第151-152页 |
6.6.2 基于HAGA的零部件供应商组合优选 | 第152-154页 |
6.6.3 对比分析 | 第154-157页 |
6.6.4 管理启示 | 第15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9-16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5页 |
附录 | 第185-186页 |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或发表的论文 | 第185-186页 |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186页 |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