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8-28页 |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1页 |
二、本文选题研究现状阐释与评述 | 第21-25页 |
三、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五、本文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第一章 农村土地信托基本范畴阐释 | 第28-49页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信托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28-31页 |
一、农村土地信托的概念 | 第28-29页 |
二、农村土地信托的基本内涵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之基础 | 第31-43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法律基础 | 第31-34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现实基础 | 第34-39页 |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政策基础 | 第39-43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意义诠释 | 第43-49页 |
一、满足农民不断发展变化的土地利益需求 | 第43-44页 |
二、实现农村土地保障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动态平衡 | 第44-45页 |
三、解决土地流转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第45-46页 |
四、有效减少农村土地抛荒问题 | 第46页 |
五、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 | 第46-47页 |
六、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保护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农村土地信托的本土实践及其问题考察 | 第49-71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演变 | 第49-53页 |
一、建国初期:土地私有,流转不受限制 | 第49页 |
二、人民公社阶段:严禁土地流转 | 第49-50页 |
三、家庭联产承包时期:确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 第50页 |
四、改革开放时期:法律肯定支持期(1988-2002) | 第50-51页 |
五、《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农村土地流转规范阶段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模式与现状 | 第53-66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模式 | 第53-62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现状 | 第62-66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66-71页 |
一、缺乏操作规范 | 第66-67页 |
二、收益与风险失衡 | 第67-68页 |
三、资金需求量大 | 第68-69页 |
四、认知程度偏低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农村土地信托的域外启示 | 第71-88页 |
第一节 美国土地信托制度 | 第71-76页 |
一、公共土地信托 | 第71-73页 |
二、社区土地信托 | 第73-75页 |
三、土地商事信托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日本土地信托制度 | 第76-79页 |
一、租赁型土地信托 | 第77-78页 |
二、处分型土地信托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国外土地信托经验总结 | 第79-81页 |
一、法制体系保障 | 第79-80页 |
二、外延广泛且目的多元 | 第80-81页 |
三、政府与市场双重主导 | 第81页 |
第四节 国内外农村土地信托比较分析 | 第81-88页 |
一、农村土地信托的法律目的 | 第81-84页 |
二、实现农村土地信托的法律基础 | 第84-85页 |
三、政府对信托的干预程度 | 第85-88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构造 | 第88-123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89-106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委托人 | 第89-95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受托人 | 第95-105页 |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受益人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106-112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的客体要件 | 第106-110页 |
二、土地经营权——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客体的选择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112-123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委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112-116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116-120页 |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120-123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制度构造 | 第123-139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的必要性分析 | 第123-126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有利于权属确定和利益保障 | 第123-124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是土地经营权从身份向契约转化的体现 | 第124-126页 |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便于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 第126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的法律效果 | 第126-129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产生信托行为生效的法律后果 | 第126-127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产生确权的法律效果 | 第127-128页 |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产生公示公信的法律效果 | 第128页 |
四、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产生信托财产独立的法律后果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制度的具体构造 | 第129-139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模式 | 第129-131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主体 | 第131-132页 |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机关 | 第132-135页 |
四、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程序 | 第135-137页 |
五、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登记内容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激励机制构造 | 第139-153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激励的必要性 | 第139-141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落地难 | 第139-140页 |
二、农村土地信托法律激励之意蕴 | 第140-141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激励机制的工具选择 | 第141-153页 |
一、推动农村土地信托市场化 | 第141-143页 |
二、农村土地信托的融资支持 | 第143-148页 |
三、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 | 第148-150页 |
四、农业税收的优惠政策 | 第150-153页 |
第七章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权利救济体系构造 | 第153-161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权利救济的意义 | 第153-154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权利救济的构成 | 第154-157页 |
一、委托人的权利救济请求权 | 第154-156页 |
二、受托人的权利救济请求权 | 第156页 |
三、受益人的权利救济请求权 | 第156-157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权利救济的惩罚性赔偿手段 | 第157-161页 |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158页 |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的可行性 | 第158-159页 |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路径 | 第159-161页 |
结语 | 第161-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