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上古气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方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致密气藏开发水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致密气藏高效开发开采技术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块概况及地质建模 | 第16-31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2 区域地质 | 第16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6-19页 |
2.4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2.5 沉积相特征 | 第21-22页 |
2.6 气藏特征 | 第22-24页 |
2.7 地质储量分布 | 第24-25页 |
2.8 三维地质建模 | 第25-30页 |
2.8.1 地质建模流程 | 第25页 |
2.8.2 建立储层框架模型 | 第25-27页 |
2.8.3 建立属性模型 | 第27-30页 |
2.8.4 地质模型粗化 | 第30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开发效果评价 | 第31-53页 |
3.1 单井生产状况分析 | 第31-37页 |
3.2 单井产能评价及分类 | 第37-39页 |
3.3 递减规律分析 | 第39-42页 |
3.4 储量动用程度研究 | 第42-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剩余气数值模拟研究 | 第53-66页 |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4.2 区块历史拟合 | 第55-58页 |
4.2.1 地质储量拟合 | 第55-56页 |
4.2.2 生产动态拟合 | 第56-58页 |
4.3 地层压力分布 | 第58-60页 |
4.4 气藏剩余气分析 | 第60-65页 |
4.4.1 采收率预测 | 第60-61页 |
4.4.2 可采储量评价 | 第61-62页 |
4.4.3 剩余气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4.4.4 剩余气富集区层位筛选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调整方案优化研究 | 第66-80页 |
5.1 致密上古气藏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71页 |
5.1.1 地层系数 | 第67-68页 |
5.1.2 储层非均质性 | 第68-69页 |
5.1.3 泄气半径 | 第69-70页 |
5.1.4 表皮系数 | 第70-71页 |
5.2 储量挖潜技术对策 | 第71-72页 |
5.2.1 调整单井配产开发 | 第71页 |
5.2.2 完善井的打开程度 | 第71页 |
5.2.3 增压开采 | 第71-72页 |
5.2.4 加密井网开发 | 第72页 |
5.3 区块调整方案预测及方案推荐 | 第72-79页 |
5.3.1 剩余气储量挖潜调整方案制定依据 | 第72-73页 |
5.3.2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 第73页 |
5.3.3 调整方案预测及推荐 | 第73-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