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铀、钍在生物体的分布及危害 | 第15-18页 |
1.3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治疗方法 | 第18-19页 |
1.4 螯合剂研究进展 | 第19-30页 |
1.4.1 EDTA螯合剂 | 第19-20页 |
1.4.2 DTPA螯合剂 | 第20-21页 |
1.4.3 有机膦酸类螯合剂 | 第21页 |
1.4.4 铁载体类螯合剂 | 第21-30页 |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2章 二齿羟基吡啶酮配体DFP对内污染铀的促排及机理研究 | 第33-49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2.3.1 DFP与铀酰的溶液热力学行为研究 | 第39-41页 |
2.3.2 DFP与铀配位模式的研究 | 第41-44页 |
2.3.3 细胞水平评价DFP对铀酰的促排效果 | 第44-47页 |
2.3.4 生物个体评价DFP对铀酰的促排能力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四齿新型羟基吡啶酮的合成及对铀、钍的促排能力和机理的研究 | 第49-97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6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1-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94页 |
3.3.1 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64页 |
3.3.2 三个配体与铀酰的溶液热力学行为研究 | 第64-67页 |
3.3.3 三个配体与铀酰综合细胞毒性和对铀促排效果的研究 | 第67-69页 |
3.3.4 5LIO1Cm-3,2-HOPO(L)离子选择性的研究 | 第69-72页 |
3.3.5 5LIO1Cm-3,2-HOPO与铀酰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72-76页 |
3.3.6 5LIO1Cm-3,2-HOPO(L)与铀酰的DFT理论计算 | 第76-84页 |
3.3.7 5LIO1Cm-3,2-HOPO和5LIO-(Me-3,2-HOPO)的细胞毒性比较 | 第84页 |
3.3.8 生物个体水平评价5LIO1Cm-3,2-HOPO对铀的促排效果 | 第84-91页 |
3.3.9 5LIO1Cm-3,2-HOPO和5LIO-(Me-3,2-HOPO)铀解吸附研究 | 第91-92页 |
3.3.10 5LIO1Cm-3,2-HOPO广谱促排铀、钍效果的研究 | 第92-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4章 新型锕系促排剂促排机理及效果的研究 | 第97-109页 |
4.1 引言 | 第9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4.2.1 试剂 | 第97-9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8页 |
4.2.3 HPD与铀酰溶液热力学行为研究 | 第98-99页 |
4.2.4 HPD与铀配位模式的研究 | 第99页 |
4.2.5 HPD与铀细胞毒性及促排效果的研究 | 第99-100页 |
4.2.6 生物个体评价HPD对铀的促排效果研究 | 第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7页 |
4.3.1 HPD与铀酰溶液热力学行为研究 | 第100-102页 |
4.3.2 HPD与铀酰配位模式的研究 | 第102-104页 |
4.3.3 HPD与铀细胞毒性及促排效果的研究 | 第104-106页 |
4.3.4 生物个体评价HPD对铀的促排效果研究 | 第106-10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文果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