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长期荷载作用下钢骨混凝土短柱的滞回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钢骨混凝土柱定义及特点第14-15页
    1.3 钢骨混凝土结构发展应用第15-17页
        1.3.1 钢骨混凝土结构在国外的发展应用第15-16页
        1.3.2 钢骨混凝土结构在国内的发展应用第16-17页
    1.4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1 对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第17-18页
        1.4.2 长期荷载影响下钢管及钢骨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第18-19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第21-30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徐变特性描述第21-23页
        2.2.1 徐变及相关概念第21-23页
        2.2.2 徐变的分类第23页
    2.3 国内外常见徐变预测模型第23-25页
        2.3.1 第一类徐变预测模型第23-24页
        2.3.2 第二类徐变预测模型第24-25页
        2.3.3 第三类徐变预测模型第25页
    2.4 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方法第25-29页
        2.4.1 RCM理论第25-26页
        2.4.2 EMM理论第26-27页
        2.4.3 IDM理论第27页
        2.4.4 AEMM理论第27-28页
        2.4.5 增量法徐变计算理论第28页
        2.4.6 全量形式徐变计算理论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钢骨混凝土短柱长期荷载试验第30-39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试件设计第30-32页
    3.3 试验材料性能第32-33页
        3.3.1 混凝土的力学参数第32页
        3.3.2 钢材的力学参数第32-33页
    3.4 长期轴压荷载试验第33-36页
        3.4.1 试验设备第33-34页
        3.4.2 长期荷载值的确定第34-35页
        3.4.3 试验长期荷载加载方案第35-36页
        3.4.4 试验测量方案第36页
    3.5 试验结果第36-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钢骨混凝土短柱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及结果分析第39-72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材料性能试验第39页
    4.3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第39-44页
        4.3.1 试验设备及加载装置第39-41页
        4.3.2 试验测量方案第41-42页
        4.3.3 加载机制第42-44页
    4.4 试验现象描述第44-52页
        4.4.1 试件编号:U-N0第44-45页
        4.4.2 试件编号:U-N1第45-47页
        4.4.3 试件编号:T-N0-1第47-48页
        4.4.4 试件编号:T-N1第48-49页
        4.4.5 试件编号:T-N0-2第49-50页
        4.4.6 试件编号:T-N2第50-52页
    4.5 试验结果分析第52-70页
        4.5.1 滞回曲线第52-56页
        4.5.2 耗能性能第56-61页
        4.5.3 骨架曲线第61-63页
        4.5.4 延性计算第63-67页
        4.5.5 刚度退化第67-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5章 低周反复加载下钢骨混凝土短柱变形及抗剪承载力计算第72-93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长期荷载对混凝土的影响第72-75页
    5.3 钢骨混凝土柱变形及承载力计算第75-87页
        5.3.1 计算模型第75-77页
        5.3.2 钢骨混凝土柱开裂荷载位移计算第77-80页
        5.3.3 钢骨混凝土柱屈服荷载位移计算第80-85页
        5.3.4 钢骨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及峰值位移计算第85-87页
    5.4 结论分析第87-91页
        5.4.1 理论计算值对试验值对比分析第87-90页
        5.4.2 误差原因第90-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湿地环境的建筑形态弱化设计研究--以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科研基地为例
下一篇:业主索赔管理体系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崇武闽台贸易码头工程合同索赔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