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导论 | 第15-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边界 | 第19-22页 |
1.2.1 腐败原因——一个综合性框架的建立 | 第20-21页 |
1.2.2 腐败的影响——“软政权”理论提出 | 第21-22页 |
1.2.3 腐败治理的影响及影响检验 | 第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 | 第25-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4.2 研究数据 | 第25-26页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6-28页 |
1.5.1 本文创新 | 第26页 |
1.5.2 本文不足 | 第26-28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 | 第28-42页 |
2.1 腐败及腐败治理的概念 | 第28-32页 |
2.1.1 腐败的概念 | 第28-30页 |
2.1.2 腐败治理的概念 | 第30-32页 |
2.2 晋升锦标赛与腐败关系的文献述评 | 第32-34页 |
2.2.1 晋升锦标赛理论 | 第32-33页 |
2.2.2 晋升锦标赛与腐败关系的文献评述 | 第33-34页 |
2.3 财政分权与腐败关系的文献述评 | 第34-39页 |
2.3.1 前期财政分权理论演进 | 第34-35页 |
2.3.2 财政分权抑制腐败论 | 第35-37页 |
2.3.3 财政分权促进腐败论 | 第37-39页 |
2.4 腐败治理的相关理论 | 第39-42页 |
2.4.1 权力制衡理论 | 第39页 |
2.4.2 国家廉政体系 | 第39-40页 |
2.4.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40-42页 |
3 中国腐败的成因 | 第42-62页 |
3.1 财政分权加速地区利益分化滋生腐败 | 第42-53页 |
3.1.1 财政体制的嬗变与腐败演进 | 第43-50页 |
3.1.2 专项转移支付体系中的腐败 | 第50-53页 |
3.2 政治晋升路径下诱致的腐败 | 第53-62页 |
3.2.1 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 | 第53-55页 |
3.2.2 晋升锦标赛的局限性所诱致的腐败 | 第55-62页 |
4 中国腐败的影响 | 第62-72页 |
4.1 腐败与软政权的相互固化 | 第62-66页 |
4.1.1 “软政权”的概念 | 第62-63页 |
4.1.2 关于“软政权”概念的适用性讨论 | 第63-65页 |
4.1.3 软政权的特点 | 第65-66页 |
4.2 财政路径下的腐败诱致政权软化 | 第66-69页 |
4.2.1 扭曲财政收支活动,侵蚀政治架构的经济基础 | 第66-67页 |
4.2.2 财政腐败间接造成政府行政权力私有化 | 第67-68页 |
4.2.3 财政资源分配不公,侵蚀社会稳定性基础 | 第68-69页 |
4.3 政治晋升路径下的腐败诱致政权软化 | 第69-72页 |
4.3.1 加剧公共支出结构的失衡,侵蚀社会稳定性基础 | 第69-70页 |
4.3.2 权力体系内部的腐化造成政治权威弱化 | 第70-71页 |
4.3.3 扭曲市场运行,侵蚀政治架构的经济基础 | 第71-72页 |
5 中国腐败治理的历史沿革 | 第72-86页 |
5.1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的腐败治理历程 | 第72-76页 |
5.1.1 改革开放初期至十四大期间腐败治理 | 第72-73页 |
5.1.2 十四大至十六大期间腐败治理 | 第73-74页 |
5.1.3 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腐败治理 | 第74-76页 |
5.2 十八大以来综合性腐败治理模式 | 第76-86页 |
5.2.1 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 第77-80页 |
5.2.2 建立不能腐的监督机制 | 第80-82页 |
5.2.3 建立不想腐的文化机制 | 第82-84页 |
5.2.4 建立不易腐的防范机制 | 第84-86页 |
6 中国腐败治理的影响分析 | 第86-99页 |
6.1 腐败治理对于政府治理的影响分析 | 第86-94页 |
6.1.1 净化政治生态,纠正官员晋升激励导向 | 第86-89页 |
6.1.2 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提升财政透明度 | 第89-92页 |
6.1.3 强化制度约束,打造规则社会 | 第92-94页 |
6.2 腐败治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 第94-99页 |
6.2.1 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第94-95页 |
6.2.2 促进市场结构优化 | 第95-97页 |
6.2.3 构建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 | 第97-99页 |
7 腐败治理对于财政透明度影响的检验 | 第99-114页 |
7.1 中国的财政透明度 | 第99-101页 |
7.1.1 财政透明度 | 第99-100页 |
7.1.2 中国财政透明度的历史沿革 | 第100-101页 |
7.2 财政透明度、腐败与政府治理 | 第101-104页 |
7.2.1 财政透明度与腐败 | 第101-102页 |
7.2.2 财政透明度与政府治理 | 第102-104页 |
7.3 实证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04-107页 |
7.3.1 计量模型 | 第104-105页 |
7.3.2 变量度量与描述 | 第105-107页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107页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2页 |
7.4.1 腐败治理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7.4.2 财政绩效指标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7.4.3 经济社会指标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7.5 本章结论 | 第112-114页 |
8 腐败治理对民间投资影响的检验 | 第114-130页 |
8.1 腐败治理与民间投资 | 第114-117页 |
8.1.1 腐败治理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机制 | 第114-116页 |
8.1.2 腐败治理与民间投资的U型假说 | 第116-117页 |
8.2 腐败治理与民间投资U型假说的实证分析 | 第117-122页 |
8.2.1 计量模型设定 | 第117-119页 |
8.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119-121页 |
8.2.3 估计方法及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121-122页 |
8.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7页 |
8.3.1 腐败治理与民间投资U型关系的分析说明 | 第123-125页 |
8.3.2 经济增长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 第125页 |
8.3.3 前期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8.3.4 政府行政效率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 第126页 |
8.3.5 劳动力、税负结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8.4 稳健性检验 | 第127-128页 |
8.5 本章结论 | 第128-130页 |
9 以法治化为核心的腐败综合性治理新进路 | 第130-142页 |
9.1 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法治化腐败治理的系统设计 | 第130-135页 |
9.1.1 明确的政治承诺 | 第131-132页 |
9.1.2 与时俱进的腐败治理理念 | 第132-133页 |
9.1.3 走向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良好意愿 | 第133-135页 |
9.2 法治化趋向下综合性腐败治理机制的构建 | 第135-137页 |
9.2.1 完备的治腐法律体系是根本 | 第135页 |
9.2.2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治腐执行效果 | 第135-136页 |
9.2.3 建立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反腐机制 | 第136-137页 |
9.3 治理腐败的其他相关配套措施 | 第137-142页 |
9.3.1 完善市场机制的防腐功能 | 第137-138页 |
9.3.2 强化公务员制度的抗腐功能 | 第138-140页 |
9.3.3 完善政府财税制度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