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

我国主要油页岩矿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0页
    1.1 油页岩资源第14-16页
        1.1.1 油页岩的概念第14-15页
        1.1.2 油页岩资源的储量和分布第15页
        1.1.3 油页岩资源的利用现状第15-16页
    1.2 我国油页岩的特征和类型第16-17页
        1.2.1 我国油页岩的特征第16-17页
        1.2.2 我国油页岩的类型第17页
    1.3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层次第17-19页
        1.3.1 物种多样性第18页
        1.3.2 遗传多样性第18-19页
        1.3.3 结构多样性第19页
        1.3.4 功能多样性第19页
    1.4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9-25页
        1.4.1 传统的平板培养法第19-20页
        1.4.2 生物标志物法第20-21页
        1.4.3 Biolog测试法第21-22页
        1.4.4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2-25页
    1.5 油页岩的生物开发利用第25-27页
        1.5.1 生物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可能性第25-26页
        1.5.2 生物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6 本研究的提出和创新点第27-30页
        1.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7-28页
        1.6.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8-30页
第2章 实验材料第30-43页
    2.1 供试样品第30-35页
        2.1.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第30-33页
        2.1.2 样品性质第33-35页
    2.2 实验仪器和药品第35-43页
        2.2.1 主要仪器第35-36页
        2.2.2 主要药品和试剂盒第36-38页
        2.2.3 主要试剂第38-39页
        2.2.4 主要培养基第39-40页
        2.2.5 引物、探针和DNA Marker第40-43页
第3章 适合油页岩的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第43-52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6页
        3.2.1 五种DNA提取方法第43-45页
        3.2.2 DNA完整性、产率和纯度的检测第45-46页
        3.2.3 PCR-DGGE验证提取的DNA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3.3.1 提取DNA的完整性第46-47页
        3.3.2 提取DNA的产率第47-48页
        3.3.3 提取DNA的纯度第48-49页
        3.3.4 PCR-DGGE验证第49-51页
    3.4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克隆文库法分析矿区微生物组成结构第52-68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5页
        4.2.1 克隆文库的构建第52-54页
        4.2.2 数据处理第54-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6页
        4.3.1 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第55-61页
        4.3.2 真菌rDNAITS克隆文库第61-66页
    4.4 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PCR-DGGE分析矿区环境细菌多样性第68-91页
    5.1 引言第68-69页
    5.2 实验方法第69-71页
        5.2.1 筛选适合油页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PCR-DGGE引物第69-70页
        5.2.2 利用PCR-DGGE分析细菌多样性第70-7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1-83页
        5.3.1 筛选适合油页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PCR-DGGE引物第71-74页
        5.3.2 利用PCR-DGGE分析细菌多样性第74-83页
    5.4 讨论第83-90页
        5.4.1 矿区细菌多样性分析第83-86页
        5.4.2 降解功能菌及其降解转化机理第86-90页
    5.5 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FISH检测矿区环境细菌古细菌相对丰度第91-110页
    6.1 引言第91-92页
    6.2 实验方法第92-94页
        6.2.1 FISH杂交条件的优化第92-94页
        6.2.2 FISH检测细菌和古细菌相对丰度第9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4-109页
        6.3.1 FISH杂交条件的优化第94-101页
        6.3.2 FISH检测细菌和古细菌相对丰度第101-109页
    6.4 小结第109-110页
第7章 油页岩微生物的纯培养第110-123页
    7.1 引言第110页
    7.2 实验方法第110-112页
        7.2.1 细菌的纯培养第110-111页
        7.2.2 真菌的纯培养第111页
        7.2.3 数据处理第111-112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2页
        7.3.1 细菌的纯培养第112-116页
        7.3.2 真菌的纯培养第116-122页
    7.4 小结第122-123页
第8章 油页岩微生物的碳代谢多样性第123-133页
    8.1 引言第123页
    8.2 实验方法第123-124页
        8.2.1 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的测定分析方法第123页
        8.2.2 数据处理第123-124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2页
        8.3.1 革兰氏阴性细菌对GN2微孔板碳源的利用第124-127页
        8.3.2 革兰氏阳性细菌对GP2微孔板碳源的利用第127-130页
        8.3.3 碳代谢多样性指数分析第130-132页
    8.4 小结第132-133页
第9章 结论第133-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作者简介第159-160页
附录1 细菌菌属中外文索引第160-162页
附录2 真菌菌属中外文索引第162-163页
附录3 细菌菌门中外文索引第163-164页
附录4 真菌菌门中外文索引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浓度酸环境海洋软管铠装层用高强钢组织性能和腐蚀行为研究
下一篇:基于极变换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