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概述 | 第16-24页 |
2.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涵与内容 | 第16-19页 |
2.1.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 | 第17-19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多中心理论 | 第20页 |
2.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重要意义 | 第20-24页 |
2.3.1 有利于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 第21页 |
2.3.2 有利于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执行力 | 第21-22页 |
2.3.3 有利于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防控效能 | 第22-24页 |
第3章 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现状 | 第24-31页 |
3.1 多元主体参与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 | 第24-26页 |
3.1.1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 第24页 |
3.1.2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 第24-25页 |
3.1.3 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 | 第25页 |
3.1.4 现代科技应用更加广泛 | 第25页 |
3.1.5 新媒体作用逐步发挥 | 第25-26页 |
3.2 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多元主体分析 | 第26-28页 |
3.2.1 主责机构 | 第26页 |
3.2.2 党政相关部门单位和司法机关 | 第26-27页 |
3.2.3 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 | 第27页 |
3.2.4 舆论媒体 | 第27-28页 |
3.3 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取得的成效 | 第28-31页 |
3.3.1 推动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 第28页 |
3.3.2 确保了社会治安秩序多元维护 | 第28页 |
3.3.3 促进了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多元提升 | 第28-31页 |
第4章 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6页 |
4.1 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4.1.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度较低 | 第31页 |
4.1.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性较差 | 第31-32页 |
4.1.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32页 |
4.2 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4.2.1 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理理念不牢固 | 第32-33页 |
4.2.2 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平台阵地不完善 | 第33-34页 |
4.2.3 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4.2.4 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部分多元主体自身存在局限性 | 第35-36页 |
第5章 推进滨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对策 | 第36-44页 |
5.1 树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共治的工作理念 | 第36页 |
5.2 搭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阵地平台 | 第36-37页 |
5.2.1 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与管理 | 第36-37页 |
5.2.2 加快“雪亮工程”系统建设应用 | 第37页 |
5.3 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实现机制 | 第37-39页 |
5.3.1 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 | 第37-38页 |
5.3.2 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 第38-39页 |
5.3.3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工作机制 | 第39页 |
5.4 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多元主体力量 | 第39-44页 |
5.4.1 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 | 第39页 |
5.4.2 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力量 | 第39-42页 |
5.4.3 引导新媒体参与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