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唐山海事局辖区 | 第19-20页 |
2.1.2 水上水下活动 | 第20页 |
2.1.3 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5页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唐山海事局辖区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3.1 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 第27-32页 |
3.1.1 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27-30页 |
3.1.2 取得的成效 | 第30-32页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3.2.1 水上水下活动前期介入工作重点不明确 | 第32页 |
3.2.2 海事内部各监管部门存在脱节现象 | 第32-33页 |
3.2.3 施工区域海事现场监管不到位 | 第33页 |
3.2.4 施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第33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3.3.1 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法规不完善 | 第34页 |
3.3.2 海事内部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及配合 | 第34-35页 |
3.3.3 辖区水上水下活动监管模式和监管手段落后 | 第35页 |
3.3.4 服务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放管服”的要求 | 第35-36页 |
3.3.5 海事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要 | 第36-38页 |
第4章 国外与国内其它辖区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8-48页 |
4.1 国外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的举措 | 第38-40页 |
4.1.1 英国:树立服务化和标准化的管理理念 | 第38-39页 |
4.1.2 美国:建立服务型海事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4.2 国内其它辖区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的举措 | 第40-45页 |
4.2.1 港珠澳大桥工程:创新确立智慧海事管理模式 | 第40-42页 |
4.2.2 曹妃甸建港工程:统筹管理施工单位 | 第42-43页 |
4.2.3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强化施工船舶的避风措施 | 第43-45页 |
4.3 经验借鉴 | 第45-48页 |
4.3.1 提高海事管理人员服务理念 | 第45页 |
4.3.2 建立完善的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体系 | 第45-46页 |
4.3.3 强化建设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 第46页 |
4.3.4 提供专业的海事管理公共服务 | 第46页 |
4.3.5 建立船舶准入机制和不合格船舶退场机制 | 第46-48页 |
第5章 完善唐山海事局辖区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的对策 | 第48-63页 |
5.1 强化海事管理服务理念 | 第48-50页 |
5.1.1 加强对海事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 第48-49页 |
5.1.2 建立定期协调会机制 | 第49-50页 |
5.2 完善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前期介入工作要点及程序 | 第50-53页 |
5.2.1 积极参与立项阶段的各项评审 | 第50-51页 |
5.2.2 创新模式开展通航安全影响论证 | 第51-52页 |
5.2.3 建立通航安全评估结论落实监督机制 | 第52-53页 |
5.3 建立海事部门内部水上水下活动海事管理协调机制 | 第53-56页 |
5.3.1 建立“双闭环管理模式” | 第53-55页 |
5.3.2 建立许可前“会诊机制” | 第55-56页 |
5.4 运用综合管理模式开展水上水下活动现场管理 | 第56-63页 |
5.4.1 成立大型涉水工程安全管理协调中心 | 第56-58页 |
5.4.2 强化施工船舶施工前准入管理 | 第58-59页 |
5.4.3 建立主要风险点管理机制 | 第59-6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