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三)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 简要评述 | 第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四、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面向“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概述 | 第16-23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一) 网络舆论监督 | 第16-17页 |
(二) “八项规定” | 第17-18页 |
二、面向“八项规定”的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 | 第18-19页 |
(一) 揭露和举报 | 第18页 |
(二) 围观、质疑和呼吁 | 第18-19页 |
三、面向“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 第19-23页 |
(一)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 第19-20页 |
(二) 提升政治机制监督效能 | 第20页 |
(三) 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 第20-21页 |
(四) 有利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 第21页 |
(五) 有效提升党员干部自我约束能力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面向“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3-38页 |
一、面向“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 第23-28页 |
(一) 网络举报情况 | 第23-24页 |
(二) 网友揭露情况 | 第24-25页 |
(三) 媒体揭露 | 第25页 |
(四) 网络曝光 | 第25-26页 |
(五) 网络围观、呼吁、置疑 | 第26-28页 |
二、面向“八项规定”的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一) 面向“八项规定”的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系统、统一的平台 | 第28-29页 |
(二)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主观化、极端化 | 第29-31页 |
(三) 网络舆论监督部分信息失真 | 第31页 |
(四)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侵权行为 | 第31-32页 |
(五) 舆论监督范围不全面、监督重点不突出 | 第32-34页 |
三、面向“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8页 |
(一) 网络参与主体伦理道德缺失 | 第34-35页 |
(二)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舆论引导不够 | 第35-36页 |
(三) 网络舆论缺乏行为规范 | 第36-37页 |
(四) 网络平台应用的缺乏统一规划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加强面向“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 第38-43页 |
一、从党政机关的角度,应加强监督引导,改进工作作风 | 第38-39页 |
(一) 加强“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宣传要点 | 第38-39页 |
(二) 以制度推进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形成 | 第39页 |
二、从网友群众的角度,应提升监督层次,改善监督效能 | 第39-40页 |
(一)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网友的责任感 | 第39-40页 |
(二) 群策群力,发挥网友的建设性 | 第40页 |
三、从平台建设的角度,应开发平台应用,加强沟通协商 | 第40-43页 |
(一) 统一规划“八项规定”网络舆论监督平台 | 第40-41页 |
(二) 建立“八项规定”讨论论坛 | 第41页 |
(三) 建立“八项规定”专项举报曝光网站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3-45页 |
一、结论 | 第43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