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完善之构想

内容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3-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6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概述第17-26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概念及特征第17-20页
        一、个人信息的范畴第17-18页
        二、个人信息的特征第18-19页
        三、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和个人隐私的区别第19-20页
    第二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现状第20-26页
        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发展第20-21页
        二、对目前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评析第21-23页
        三、对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司法现状评析第23-26页
第二章 域外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及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第26-29页
    第一节 世界各地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情况第26-27页
        一、分散立法模式第26页
        二、统一法模式第26-27页
    第二节 域外立法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第27-29页
        一、关于立法理念第27页
        二、关于立法模式第27-29页
第三章 个人信息权的性质界定第29-36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权界定的常见观点第29-30页
        一、隐私权说第29-30页
        二、一般人格权说第30页
        三、新型权利说第30页
    第二节 个人信息权的性质界定第30-33页
        一、个人信息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一项权利第31页
        二、个人信息权所保护的利益是人格权所保护的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1-32页
        三、个人信息权中财产利益与现代人格权发展不相悖第32页
        四、个人信息权的救济方式和人格权相符第32-33页
    第三节 个人信息权与相关具体人格权的区别第33-36页
        一、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区别第33-34页
        二、个人信息权和肖像权区别第34-35页
        三、个人信息权和姓名权区别第35-36页
第四章 对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立法设想第36-46页
    第一节 明确个人信息的定义第36-37页
    第二节 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权能第37-40页
        一、信息查阅权第38页
        二、信息更正权第38页
        三、信息使用权第38-39页
        四、信息删除权第39页
        五、信息收益权第39-40页
    第三节 确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基本原则第40-43页
        一、限制收集原则第40-41页
        二、信息质量原则第41页
        三、目的特定原则第41页
        四、使用限制原则第41页
        五、安全保障原则第41-42页
        六、公开原则第42页
        七、个人参与原则第42-43页
        八、责任原则第43页
    第四节 确定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范围第43-45页
        一、为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而使用第43页
        二、司法机关办案需要第43-44页
        三、新闻媒体合理使用第44页
        四、公共机构合理使用第44页
        五、商业机构不指向特定个人的信息数据使用第44页
        六、为信息主体的利益使用第44-45页
    第五节 特殊主体的个人信息保护第45-46页
第五章 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措施第46-49页
    第一节 完善诉讼制度第46-47页
        一、引入公益诉讼制度第46页
        二、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第46-47页
    第二节 完善行业规范第47页
    第三节 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第47-49页
        一、增加民事赔偿责任第47-48页
        二、增加单位责任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语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淘宝用户评价情感分析的综合排序方法
下一篇:全球速卖通B2C跨境电商平台商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