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缺血性脑中风概述 | 第12-14页 |
1.1 病因病机 | 第12页 |
1.2 临床症状 | 第12页 |
1.3 治疗原则 | 第12-13页 |
1.4 缺血性脑中风的饮食禁忌 | 第13页 |
1.5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用药 | 第13-14页 |
2 补阳还五汤配伍组成 | 第14页 |
3 补阳还五汤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3.1 对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14页 |
3.2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 | 第14页 |
3.3 抗氧化 | 第14-15页 |
3.4 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抗感染 | 第15页 |
3.5 保护血脑屏障 | 第15页 |
3.6 修复神经组织 | 第15页 |
3.7 抑制细胞凋亡 | 第15页 |
4 黄芪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4.1 黄芪含量测定方法 | 第16页 |
4.2 黄芪的药理功用 | 第16-17页 |
5 赤芍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5.1 赤芍的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6 桃仁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6.1 桃仁的药理作用 | 第19-20页 |
7 川芎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7.1 川芎的药理作用 | 第20-21页 |
8 当归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8.1 当归的药理作用 | 第21-22页 |
9 红花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9.1 红花的药理作用 | 第22-23页 |
10 地龙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0.1 地龙的药理作用 | 第23-24页 |
11 中药复方颗粒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24-25页 |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 | 第25-26页 |
1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 第25-26页 |
12.2 分析原理 | 第26页 |
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概述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7-45页 |
1 补阳还五汤复方颗粒的制备 | 第27-28页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1.2 提取方法(参照课题组前人研究) | 第27-28页 |
2 补阳还五汤复方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 第28-32页 |
2.1 仪器与试药 | 第28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28页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29页 |
2.5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9页 |
2.6 精密度试验 | 第29-30页 |
2.7 稳定性试验 | 第30页 |
2.8 重复性试验 | 第30页 |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0-31页 |
2.10 样品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11 讨论 | 第31-32页 |
3 川芎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第32-35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32-34页 |
3.3 样品测定 | 第34-35页 |
3.4 讨论 | 第35页 |
4 赤芍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第35-39页 |
4.1 仪器与试药 | 第35页 |
4.2 色谱条件 | 第35-36页 |
4.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4.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4.5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6页 |
4.6 精密度试验 | 第36-37页 |
4.7 稳定性试验 | 第37页 |
4.8 重复性试验 | 第37-38页 |
4.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8页 |
4.10 样品含量测定 | 第38页 |
4.11 讨论 | 第38-39页 |
5 桃仁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第39-42页 |
5.1 仪器与试药 | 第39页 |
5.2 色谱条件 | 第39页 |
5.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5.5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9-40页 |
5.6 精密度试验 | 第40页 |
5.7 稳定性试验 | 第40-41页 |
5.8 重复性试验 | 第41页 |
5.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1-42页 |
5.10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2页 |
5.11 讨论 | 第42页 |
6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2-45页 |
6.1 动物及仪器 | 第42页 |
6.2 预试验 | 第42-43页 |
6.3 正式试验 | 第43-44页 |
6.4 讨论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