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5-17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的逻辑框架 | 第16-17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2.1.1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 第19页 |
2.1.2 忽悠式资产重组 | 第19-20页 |
2.1.3 自媒体虚假信息披露 | 第20-21页 |
2.1.4 官方正式披露 | 第21-22页 |
2.1.5 恶意虚假披露公告 | 第22-23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公司治理理论(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 第23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2.4 舞弊三角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金亚科技概况及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情况 | 第25-34页 |
3.1 金亚科技概况 | 第25-27页 |
3.1.1 金亚科技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1.2 金亚科技的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 | 第26-27页 |
3.2 金亚科技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 第27-29页 |
3.2.1 信息披露事务的组织与管理 | 第27-28页 |
3.2.2 关于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 | 第28-29页 |
3.3 金亚科技主要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及其信息披露内容 | 第29-34页 |
3.3.1 金亚科技收购天象互动 | 第29-30页 |
3.3.2 金亚科技转让香港金亚 | 第30-32页 |
3.3.3 金亚科技收购卓影科技 | 第32-34页 |
第4章 金亚科技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内容虚假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4.1 虚假披露内容形成“舞弊三角”三因素 | 第34页 |
4.2 实际控制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 第34-36页 |
4.3 滥用会计政策,信息披露制度失效 | 第36-37页 |
4.4 中介服务机构被“绑架”,削弱了社会第三方监督职能 | 第37-39页 |
4.5 行政处罚程序前置,违法违规成本低 | 第39-42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第42-5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3-49页 |
5.2.1 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监督 | 第43-45页 |
5.2.2 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上市公司两权分离 | 第45-46页 |
5.2.3 加大处罚和赔偿力度,增加违法违规成本 | 第46-47页 |
5.2.4 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收费制度,增强中介机构独立性 | 第47-48页 |
5.2.5 取消行政处罚程序前置,建立民事赔偿优先制度 | 第48-49页 |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一) 中文文献 | 第51-53页 |
(二) 外文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