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本文之构思 | 第11-22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二 本文的构思与写法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言意之辨”的历史背景 | 第22-28页 |
一 言意问题的雏形 | 第22-23页 |
二 才性的言说困境——以《人物志》为考察对象 | 第23-28页 |
1 《人物志》中隐含的玄妙思想 | 第23-25页 |
2 辩名析理,言及玄远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王弼言意思想的哲学动机: 本体的言说困境 | 第28-38页 |
一 王弼注释工作的先后顺序推测: 《老子》《论语》《周易》 | 第28-29页 |
二 王弼的言意思想: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 第29-31页 |
三 不言之教——“援道入无”与“圣人无为” | 第31-36页 |
1 王弼之“无”的“道性” | 第31-34页 |
2 圣人不言与无为之旨 | 第34-36页 |
四 说“无”的困境——兼论语言的根本优越性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王弼的化解之道: 体用一如 | 第38-50页 |
一 “无”如何存在?——“体用一如” | 第38-43页 |
二 “体无”的发生与衍生 | 第43-47页 |
三 从“象”出发的两个指向——“言”与“意” | 第47-50页 |
第五章 王弼言意思想的发挥与运用: 《周易注》与《周易略例》 | 第50-56页 |
一 《周易注》与《周易略例》中的言意思想 | 第50-53页 |
二 从作者到读者: “意—象—言”与“言—象—意”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