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4页 |
1.2.1 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9-33页 |
1.2.1.1 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 | 第19页 |
1.2.1.2 形态特征 | 第19-21页 |
1.2.1.3 年龄与生长 | 第21页 |
1.2.1.4 摄食生态学 | 第21-22页 |
1.2.1.5 繁殖 | 第22-24页 |
1.2.1.6 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学 | 第24-27页 |
1.2.1.7 组织胚胎及幼体发育 | 第27-28页 |
1.2.1.8 渔情预报研究 | 第28-29页 |
1.2.1.9 渔业资源评估 | 第29-30页 |
1.2.1.10 头足类增养殖 | 第30-31页 |
1.2.1.11 食用药用 | 第31-32页 |
1.2.1.12 结论与展望 | 第32-33页 |
1.2.2 中国近海枪乌贼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1.2.2.1 枪乌贼种类鉴定 | 第33页 |
1.2.2.2 枪乌贼年龄与生长 | 第33-34页 |
1.2.2.3 枪乌贼繁殖 | 第34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34-3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枪乌贼的种类鉴定及形态比较 | 第37-80页 |
2.1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的中国枪乌贼及剑尖枪乌贼的种类鉴定 | 第37-51页 |
2.1.1 引言 | 第37-38页 |
2.1.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2.1.2.1 样本收集与测量 | 第38-40页 |
2.1.2.2 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 | 第40页 |
2.1.2.3 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 | 第40页 |
2.1.2.4 序列数据分析 | 第40-43页 |
2.1.3 结果 | 第43-48页 |
2.1.3.1 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的形态差异 | 第43-44页 |
2.1.3.2 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 | 第44-46页 |
2.1.3.3 遗传分析 | 第46-48页 |
2.1.4 讨论与分析 | 第48-51页 |
2.2 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传统形态差异 | 第51-71页 |
2.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2.2.3 结果 | 第54-68页 |
2.2.3.2 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差异分析 | 第56页 |
2.2.3.3 角质颚的主成分分析 | 第56-58页 |
2.2.3.4 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关系 | 第58-63页 |
2.2.3.5 各胴长组间的角质颚差异 | 第63-66页 |
2.2.3.6 各性成熟度间角质颚差异 | 第66-68页 |
2.2.4 讨论与分析 | 第68-71页 |
2.3 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的三种常见枪乌贼的种类鉴定 | 第71-80页 |
2.3.1 引言 | 第71-72页 |
2.3.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2.3.3 结果 | 第74-78页 |
2.3.3.1 基于耳石的种类鉴定 | 第74-77页 |
2.3.3.2 基于角质颚的种类鉴定 | 第77-78页 |
2.3.3.3 基于耳石和角质颚组合的种类鉴定 | 第78页 |
2.3.4 讨论与分析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基于枪乌贼硬组织的微结构及年龄与生长研究 | 第80-112页 |
3.1 中国枪乌贼硬组织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 第80-97页 |
3.1.1 引言 | 第80-81页 |
3.1.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3.1.2.1 采样信息 | 第81-82页 |
3.1.2.2 硬组织的研磨 | 第82页 |
3.1.2.3 图像处理过程 | 第82-83页 |
3.1.3 结果 | 第83-94页 |
3.1.3.1 耳石微结构 | 第83-86页 |
3.1.3.2 角质颚微结构 | 第86-88页 |
3.1.3.3 眼球微结构 | 第88-90页 |
3.1.3.4 各硬组织轮纹比较 | 第90-94页 |
3.1.4 讨论与分析 | 第94-97页 |
3.1.4.1 耳石微结构 | 第94-95页 |
3.1.4.2 角质颚微结构 | 第95-96页 |
3.1.4.3 眼球微结构 | 第96页 |
3.1.4.4 各硬组织的轮纹比较 | 第96-97页 |
3.2 基于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耳石的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 | 第97-112页 |
3.2.1 引言 | 第97-98页 |
3.2.2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0页 |
3.2.2.1 采样 | 第98页 |
3.2.2.2 耳石处理 | 第98-99页 |
3.2.2.3 环境数据 | 第99-100页 |
3.2.2.4 数据分析 | 第100页 |
3.2.3 结果 | 第100-108页 |
3.2.3.1 胴长与体重关系 | 第100-101页 |
3.2.3.2 年龄与孵化日期 | 第101-104页 |
3.2.3.3 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 第104-107页 |
3.2.3.3 生长率 | 第107-108页 |
3.2.4 讨论与分析 | 第108-112页 |
第四章 基于枪乌贼硬组织的微化学研究 | 第112-157页 |
4.1 枪乌贼硬组织微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 | 第112-140页 |
4.1.1 引言 | 第112-113页 |
4.1.2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6页 |
4.1.2.1 样品采集与生物学测定 | 第113页 |
4.1.2.2 硬组织微量元素测定 | 第113-115页 |
4.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4.1.3 结果 | 第116-137页 |
4.1.3.1 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组成 | 第116-118页 |
4.1.3.2 不同种类元素与Ca(或P)元素比值 | 第118-120页 |
4.1.3.3 不同生长阶段各硬组织元素差异 | 第120-129页 |
4.1.3.4 种类判别分析 | 第129-137页 |
4.1.4 讨论与分析 | 第137-140页 |
4.1.4.1 各硬组织元素组成分析 | 第137-138页 |
4.1.4.2 不同生长阶段元素与Ca(或P)元素比值 | 第138-139页 |
4.1.4.3 种类判别分析 | 第139-140页 |
4.2 基于枪乌贼耳石微化学的洄游推测 | 第140-157页 |
4.2.1 引言 | 第140-141页 |
4.2.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143页 |
4.2.2.1 样品采集 | 第141页 |
4.2.2.2 水温数据收集 | 第141页 |
4.2.2.3 孵化日期推算 | 第141页 |
4.2.2.4 微量元素测定 | 第141页 |
4.2.2.5 洄游路线推测 | 第141-143页 |
4.2.3 结果 | 第143-153页 |
4.2.3.1 各生活史时期年龄及对应日期 | 第143页 |
4.2.3.2 各生活史时期Sr/Ca和Ba/Ca | 第143-149页 |
4.2.3.3 温度与Sr/Ca的关系 | 第149-153页 |
4.2.4 讨论与分析 | 第153-1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57-160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160-161页 |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88页 |
博士期间学习工作情况 | 第188-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