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为辽宁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第17-18页 |
1.2.2 为本溪市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 第18页 |
1.2.3 为煤铁类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思路与方向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2页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3.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1.3.3 本溪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主要方法 | 第22-23页 |
1.4.1 综合价值评价法 | 第22页 |
1.4.2 历史文献法 | 第22页 |
1.4.3 实地考察法 | 第22-23页 |
1.4.4 整体研究法 | 第23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3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本溪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 第26-32页 |
2.1 古代本溪冶铁工业发展历程(1840年以前) | 第26-27页 |
2.2 近代本溪工业发展历程(1840—1948年) | 第27-29页 |
2.2.1 殖民工业萌芽时期(1904—1910年) | 第27页 |
2.2.2 中日合办时期(1911—1930年) | 第27-29页 |
2.2.3 水深火热的战争时期(1931—1948年) | 第29页 |
2.3 现代本溪工业发展历程(1949年—现在) | 第29-30页 |
2.3.1 恢复生产及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年) | 第29-30页 |
2.3.2 迅猛发展及转型时期(1977—现在)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本溪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分析 | 第32-54页 |
3.1 本溪工业遗产成因分析 | 第32-36页 |
3.1.1 技术工艺的革新 | 第32-33页 |
3.1.2 矿产资源的枯竭 | 第33-34页 |
3.1.3 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34页 |
3.1.4 城市的发展扩张 | 第34-35页 |
3.1.5 殖民工业的遗留 | 第35-36页 |
3.2 本溪工业遗产普查与登录 | 第36-42页 |
3.2.1 本溪工业遗产调查和登录标准 | 第36-38页 |
3.2.2 溪湖区工业遗产普查与登录情况 | 第38-39页 |
3.2.3 平山区工业遗产普查与登录情况 | 第39-40页 |
3.2.4 南芬区工业遗产普查与登录情况 | 第40-41页 |
3.2.5 明山区工业遗产普查与登录情况 | 第41页 |
3.2.6 本溪满族自治县工业遗产普查与登录情况 | 第41-42页 |
3.2.7 桓仁满族自治县工业遗产普查与登录情况 | 第42页 |
3.3 本溪工业遗产现状特征 | 第42-49页 |
3.3.1 多建于近代战争时期,见证了殖民者对本溪资源的掠夺 | 第42-43页 |
3.3.2 工业遗产类型多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工业景观形象 | 第43-45页 |
3.3.3 以煤铁产业链为纽带分布,体现了煤铁工业特征 | 第45-46页 |
3.3.4 空间上呈现“两廊道——四片区”的分布格局,形成遗产群体特征 | 第46-49页 |
3.3.5 现状保存状况较好,亟待保护与再利用 | 第49页 |
3.4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 第49-52页 |
3.4.1 “顾此失彼”,因产权问题导致有些重要遗产未被列入文保名录 | 第49-50页 |
3.4.2 “各自为政”,保护工作多从单体建筑角度出发,缺少整体的考虑 | 第50-51页 |
3.4.3 “避重就轻”,对工业主体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51页 |
3.4.4 “墨守成规”,保护和再利用方式较为单一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基于综合价值法的本溪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与遗产分级 | 第54-80页 |
4.1 本溪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 第54-57页 |
4.1.1 历史纪念价值 | 第54-55页 |
4.1.2 科学技术价值 | 第55页 |
4.1.3 艺术审美价值 | 第55-56页 |
4.1.4 社会文化价值 | 第56页 |
4.1.5 再利用价值 | 第56-57页 |
4.2 本溪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57-62页 |
4.2.1 评估体系的概念 | 第57-58页 |
4.2.2 评估体系的特点 | 第58页 |
4.2.3 目前已有评估体系的分析 | 第58-59页 |
4.2.4 本溪工业遗产评估体系的建立 | 第59-62页 |
4.2.5 本溪工业遗产评估体系的使用方法 | 第62页 |
4.3 本溪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 第62-71页 |
4.3.1 本溪工业遗产绝对价值评估 | 第62-66页 |
4.3.2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价值评估 | 第66-71页 |
4.4 本溪工业遗产分级 | 第71-79页 |
4.4.1 分级标准及对应的保护及再利用方法 | 第71-73页 |
4.4.2 遗产廊道的工业遗产分级 | 第73-75页 |
4.4.3 不同片区的工业遗产分级 | 第75-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 第80-96页 |
5.1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开展 | 第80-82页 |
5.1.1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层面 | 第80-81页 |
5.1.2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目标 | 第81-82页 |
5.1.3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原则 | 第82页 |
5.2 工业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 | 第82-90页 |
5.2.1 定位煤铁之城的城市主题 | 第83页 |
5.2.2 结合周边资源打造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精品线路 | 第83-84页 |
5.2.3 本溪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结合 | 第84-90页 |
5.3 两条文化廊道的工业遗产保护 | 第90-91页 |
5.3.1 以安奉铁路、溪田铁路为纽带的工业文化遗产廊道 | 第90-91页 |
5.3.2 安奉铁路、溪田铁路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策略 | 第91页 |
5.4 四个遗产片区的工业遗产保护 | 第91-95页 |
5.4.1 钢铁工业遗产片区的保护 | 第91-93页 |
5.4.2 军事工业遗产片区的保护 | 第93页 |
5.4.3 矿山工业遗产片区的保护格局 | 第93-94页 |
5.4.4 煤矿工业片区的工业遗产保护 | 第94-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本溪工业遗产的适宜再利用方式 | 第96-116页 |
6.1 延续原有功能就地再利用 | 第96-100页 |
6.1.1 本溪工业遗产延续原有功能就地再利用的需求分析 | 第96-97页 |
6.1.2 原址就地再利用策略 | 第97-100页 |
6.2 移入展厅再利用 | 第100-102页 |
6.2.1 本溪工业遗产移入展厅再利用的需求分析 | 第101页 |
6.2.2 移入展厅再利用策略 | 第101-102页 |
6.3 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 第102-105页 |
6.3.1 本溪工业遗产再利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的需求分析 | 第103页 |
6.3.2 再利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策略 | 第103-105页 |
6.4 改造为公共服务及创意办公空间 | 第105-108页 |
6.4.1 本溪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公共服务及办公空间的需求分析 | 第106页 |
6.4.2 公共服务建筑利用模式 | 第106-107页 |
6.4.3 办公建筑利用模式 | 第107-108页 |
6.5 打造城郊矿山地质公园 | 第108-111页 |
6.5.1 本溪矿山地质公园的开发条件分析 | 第109页 |
6.5.2 南芬露天矿矿山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 | 第109-111页 |
6.6 修筑工业文化设施及构筑物 | 第111-113页 |
6.6.1 本溪修筑工业文化设施及构筑物的需求分析 | 第111-112页 |
6.6.2 本溪工业文化设施及构筑物再利用建议 | 第112-113页 |
6.7 其它利用方式 | 第113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7.1 结论 | 第116-11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附录 | 第120-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