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本文部分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 伪狂犬病的概况 | 第13-18页 |
1.1 伪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3-17页 |
1.2 伪狂犬病毒的理化特性 | 第17页 |
1.3 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1.4 临诊症状 | 第18页 |
1.5 病理变化 | 第18页 |
2 猪伪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2.1 灭活疫苗 | 第18-19页 |
2.2 弱毒疫苗 | 第19页 |
2.3 基因缺失疫苗 | 第19-20页 |
2.4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20-21页 |
2.5 核酸疫苗 | 第21页 |
2.6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 第21-22页 |
3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3.1 BAC载体系统的简介 | 第22-23页 |
3.2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 | 第23-24页 |
3.3 细菌人工染色体修饰技术 | 第24-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伪狂犬病毒PRV AH02LA株的分离与鉴定和糖蛋白基因序列测定与对比分析 | 第35-49页 |
1 材料 | 第36页 |
1.1 病料与细胞 | 第3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6-40页 |
2.1 病毒及病料处理 | 第36-37页 |
2.2 病毒分离 | 第37页 |
2.3 病毒DNA提取 | 第37页 |
2.4 引物的设计 | 第37-38页 |
2.5 基因组DNA分段扩增与测序 | 第38-39页 |
2.6 分离株糖蛋白的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2.7 动物试验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5页 |
3.1 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 第40页 |
3.2 分离株糖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0-45页 |
3.3 动物试验 | 第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三章 PRVAH02LA感染性BAC的获得及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49-6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1.1 病毒、细菌和细胞 | 第5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1-59页 |
2.1 伪狂犬缺失株的构建策略 | 第51页 |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1-52页 |
2.3 转移载体pHA2-pUC19-H1-H2质粒的制备 | 第52页 |
2.4 SPF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第52-53页 |
2.5 转染用PRV-AH02LA感染细胞总DNA的制备 | 第53页 |
2.6 转移载体质粒与PRV-AH02LADNA的共转染 | 第53-54页 |
2.7 重组病毒的筛选与纯化 | 第54页 |
2.8 重组病毒PRV-AH02LA(△gE/gI)-pHA2DNA的提取 | 第54页 |
2.9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的获得、鉴定与拯救 | 第54-56页 |
2.10 不含miniF的缺失株PRV-AH02LA(△gE/gI)的获得与纯化 | 第56页 |
2.11 gE、gI恢复病毒的获得与纯化 | 第56-57页 |
2.12 将PRV BAC电转至大肠杆菌GS1783并验证 | 第57-58页 |
2.13 亲本株、基因缺失株和恢复株体外生长特性的比较 | 第58-59页 |
3 结果 | 第59-63页 |
3.1 转移载体质粒与PRV-AH02LA DNA的共转染后重组病毒的筛选与纯化 | 第59页 |
3.2 pPRV-AH02LA(△gE/gI)-pHA2的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59-60页 |
3.3 重组病毒PRV-AH02LA-BAC的获得与纯化 | 第60-61页 |
3.4 不含miniF的缺失株PRV-AH02LA(△gE/gI)的获得与纯化 | 第61页 |
3.5 gE、gI恢复病毒的获得与鉴定 | 第61-62页 |
3.6 亲本株、基因缺失株和恢复株体外生长特性的比较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伪狂犬缺失病毒免疫效力的研究 | 第67-7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1.1 实验动物、病毒和疫苗 | 第67-6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2.1 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68页 |
2.2 免疫与攻毒 | 第68页 |
2.3 血清抗体的检测 | 第68-69页 |
2.4 攻毒后排毒情况 | 第69页 |
3 结果 | 第69-72页 |
3.1 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69-70页 |
3.2 免疫和攻毒后猪的临床变化 | 第70-71页 |
3.3 攻毒后排毒情况 | 第71页 |
3.4 免疫保护效力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