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亢胶囊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亢(阴虚火旺,痰结血瘀证)30例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中医研究 | 第13-17页 |
1.1 病名 | 第13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1.3 治疗 | 第14-17页 |
2 西医研究 | 第17-20页 |
2.1 发病机制 | 第17-18页 |
2.2 甲亢对骨代谢的影响 | 第18页 |
2.3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2.4 西医治疗 | 第19-20页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0页 |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20-21页 |
试验研究 | 第21-36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1页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2.3 试验病例纳入标准 | 第22页 |
2.4 试验病例排除标准 | 第22页 |
2.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22页 |
2.6 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处理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23页 |
3.2 治疗方案 | 第23-24页 |
3.3 观测指标 | 第24-25页 |
3.4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4 治疗前资料分析 | 第26-29页 |
4.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4.2 治疗前自我症状评分比较 | 第27页 |
4.3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7-28页 |
4.4 治疗前相关体征比较 | 第28页 |
4.5 治疗前实验室指标的组间比较 | 第28-29页 |
5 试验结果 | 第29-36页 |
5.1 总体疗效比较 | 第29页 |
5.2 中医证候比较 | 第29-32页 |
5.3 甲亢相关体征比较 | 第32页 |
5.4 甲状腺相关激素比较 | 第32-33页 |
5.5 抗体滴度水平比较 | 第33页 |
5.6 骨代谢指标比较 | 第33页 |
5.7 甲巯咪唑总用量比较 | 第33-34页 |
5.8 安全性比较 | 第34-35页 |
5.9 不良反应比较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41页 |
1 立论依据 | 第36-37页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36页 |
1.2 从肝论治 | 第36页 |
1.3 “气有余便是火” | 第36页 |
1.4 “火郁发之,导邪外出” | 第36-37页 |
2 组方分析 | 第37-39页 |
3 疗效分析 | 第39-40页 |
3.1 总有效率分析 | 第39页 |
3.2 两组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第39页 |
3.3 两组对甲亢相关体征的影响 | 第39页 |
3.4 两组对甲状腺功能影响 | 第39页 |
3.5 两组对调节免疫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两组对骨代谢方面的影响 | 第40页 |
3.7 两组甲巯咪唑总用量分析 | 第40页 |
3.8 不良反应方面分析 | 第40页 |
4 结论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表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