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失地老人补偿性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以洛阳市洛龙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理论工具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研究思路和重点 | 第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研究重点 | 第19页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一)失地老人 | 第21-23页 |
1、失地农民 | 第21页 |
2、老年人口 | 第21页 |
3、失地老人 | 第21-23页 |
(二)补偿性教育 | 第23-26页 |
1、补偿性教育的主体 | 第24页 |
2、补偿性教育的适用对象 | 第24页 |
3、补偿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三、政府对失地老人进行补偿性教育的合理性分析 | 第26-34页 |
(一)必要性分析 | 第26-30页 |
1、失地老人自身需要 | 第26-28页 |
2、社会发展需要 | 第28-29页 |
3、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 | 第29-30页 |
(二)基于SWOT分析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4页 |
1、失地老人参与补偿性教育的优势 | 第30-31页 |
2、失地老人参与补偿性教育的劣势 | 第31-32页 |
3、失地老人参与补偿性教育面临的机遇 | 第32-33页 |
4、失地老人参与补偿性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33-34页 |
四、洛龙区政府在补偿性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现状 | 第34-40页 |
(一)洛龙区概况 | 第34-35页 |
1、总体介绍 | 第34页 |
2、人口老龄化情况 | 第34-35页 |
(二)洛龙区政府在补偿性教育中的作用 | 第35-40页 |
1、提升安置水平,奠定开展补偿性教育的物质基础 | 第35-37页 |
2、发展补偿性职业教育促就业 | 第37-38页 |
3、开展补偿性基础教育促和谐 | 第38-40页 |
五、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0-45页 |
(一)洛龙区政府在失地老人补偿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1、课程体系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 第40页 |
2、教学方式简单,参与率低 | 第40页 |
3、社区现有设施利用率不高 | 第40-41页 |
4、老年教育门槛高 | 第41页 |
(二)现有问题的政府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1、理念偏差 | 第41-42页 |
2、村改居社区综合治理不足 | 第42页 |
3、经费投入不足 | 第42-43页 |
4、党建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43页 |
5、文化熏陶缺失 | 第43页 |
6、法律保护缺失 | 第43-45页 |
六、发挥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 | 第45-52页 |
(一)加大宣传引导 | 第45-46页 |
1、普及“终身教育”理念 | 第45页 |
2、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 | 第45-46页 |
3、消除歧视 | 第46页 |
(二)政府部门主动作为 | 第46-51页 |
1、建立完整的补偿性教育体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 第46-47页 |
2、加强教育监管作用 | 第47页 |
3、设立失地老人补偿性教育专项基金 | 第47页 |
4、加快社区管理制度改革和社区文化建设 | 第47-49页 |
5、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 第49-50页 |
6、发挥公共文化场馆及设施的文化熏陶作用 | 第50-51页 |
(三)建立健全涉老规章制度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