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的防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8-9页
        (一) 研究背景第8页
        (二) 研究意义第8-9页
    二、国内外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研究现状第9-12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第12-14页
        (一) 研究方法第12页
        (二) 基本内容第12-13页
        (三) 研究的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科技风险的产生第14-23页
    一、金融科技风险的内涵第14-17页
        (一) 金融风险内涵及其产生第14-15页
        (二) 科技风险第15-16页
        (三) 金融科技风险第16-17页
    二、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的基本特征第17-19页
        (一) 隐蔽性第17-18页
        (二) 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第18页
        (三) 快速扩散性与连锁性第18-19页
        (四) 破坏性强和冲击面广第19页
        (五) 高技术性第19页
    三、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的表现第19-23页
        (一) 信息外泄第20页
        (二) 非法集资第20-21页
        (三) 金融诈骗第21页
        (四) 洗钱犯罪第21-23页
第三章 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的危害及其成因第23-36页
    一、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的表现第23-25页
        (一) 信息外泄第23页
        (二) 非法集资第23-24页
        (三) 金融诈骗第24页
        (四) 洗钱犯罪第24-25页
    二、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的危害第25-26页
        (一) 对金融行业的危害第25页
        (二) 对经济社会的危害第25-26页
        (三) 对人类的危害第26页
    三、互联网下金融科技风险的形成背景第26-32页
        (一)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第26-28页
        (二) 交易活动的扩大第28-30页
        (三) 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因素增加第30-32页
    四、互联网下时光飞逝科技风险形成原因第32-36页
        (一) 科技本身属性的制约第32-33页
        (二) 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第33-34页
        (三) 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第34-36页
第四章 互联网下金融风险防范策略第36-44页
    一、个人层面第36-38页
        (一) 树立科技伦理观第36-37页
        (二)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第37-38页
    二、企业层面第38-40页
        (一) 加强内部管理第38-39页
        (二) 加强行业自律第39-40页
    三、国家层面第40-42页
        (一) 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重视价值选择第40-41页
        (二) 规范科技发展,健全法律法规第41-42页
    四、国际层面第42-44页
        (一)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第42-43页
        (二) 构建全球化风险防御制度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欧元硬币识别
下一篇: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