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新型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氮素去向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氮肥利用现状第11页
        1.2.2 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第11-12页
        1.2.3 氮肥去向及后效第12-13页
        1.2.4 新型尿素的研发与现状第13-14页
    1.3 问题提出第14-15页
        1.3.1 研究目标第14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5-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6页
    2.1 室内培养试验第18-20页
        2.1.1 材料与方法第18页
        2.1.2 试验设计第18页
        2.1.3 试验布置第18-19页
        2.1.4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第19页
        2.1.5 计算公式第19-20页
    2.2 大区试验第20-22页
        2.2.1 试验地概况第20-21页
        2.2.2 试验设计与肥料施用第21-22页
        2.2.3 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第22页
        2.2.4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22页
    2.3 ~(15)N微区试验第22-25页
        2.3.1 试验地概况第22页
        2.3.2 供试肥料第22-23页
        2.3.3 试验方案第23页
        2.3.4 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第23-24页
        2.3.5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24页
        2.3.6 计算公式第24-25页
    2.4 统计分析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42页
    3.1 新型尿素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NH_3挥发及N素转化的影响第26-30页
        3.1.1 新型尿素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第26-27页
        3.1.2 新型尿素对农田土壤NH_3挥发特征的影响第27-28页
        3.1.3 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第28-29页
        3.1.4 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相关性第29-30页
        3.1.5 小结第30页
    3.2 新型尿素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第30-33页
        3.2.1 新型尿素对冬小麦生物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30-31页
        3.2.2 新型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第31-32页
        3.2.3 新型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第32页
        3.2.4 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特征第32-33页
        3.2.5 小结第33页
    3.3 冬小麦季氮肥去向及夏玉米后效第33-42页
        3.3.1 冬小麦生物量及吸氮量第33-34页
        3.3.2 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第34-35页
        3.3.3 土壤剖面硝态氮的运移第35-36页
        3.3.4 收获后土壤各层的~(15)N原子百分超第36-37页
        3.3.5 小麦季氮肥去向与平衡第37-38页
        3.3.6 后茬夏玉米的产量及吸氮量第38-39页
        3.3.7 后茬夏玉米对残留~(15)N的吸收第39-40页
        3.3.8 后茬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的运移第40页
        3.3.9 小结第40-42页
4 讨论第42-45页
    4.1 新型尿素对N_2O排放、氨挥发的影响第42页
    4.2 新型尿素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第42-43页
    4.3 新型尿素对土壤氮残留与分布的影响第43-44页
    4.4 氮肥去向及后效第44-45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5-46页
    5.1 结论第45页
    5.2 研究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详细摘要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低平原区油葵不同品种适应性及耗水规律研究
下一篇:不同耕作施肥方式下的夏玉米养分利用和土壤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