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适用 | 第10页 |
1.2.2 公认的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的界定 | 第10-11页 |
1.2.3 “免费+广告”的商业模式是否应当被保护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拦截视频网站广告行为的概述 | 第14-17页 |
2.1 视频网站广告的类型 | 第14-15页 |
2.1.1 页面广告 | 第14页 |
2.1.2 贴片广告 | 第14页 |
2.1.3 弹窗广告 | 第14-15页 |
2.2 广告拦截行为的主要类型 | 第15-17页 |
2.2.1 专门的广告拦截软件 | 第15页 |
2.2.2 具有拦截功能的浏览器 | 第15-16页 |
2.2.3 第三方开发的拦截插件 | 第16-17页 |
第3章 我国拦截视频网站广告行为相关案例梳理 | 第17-23页 |
3.1 类型一:专门广告拦截软件构成不正当竞争 | 第17-18页 |
3.2 类型二:具有拦截功能的浏览器案件裁判思路变迁 | 第18-20页 |
3.2.1 第一阶段: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 | 第18-19页 |
3.2.2 第二阶段:认定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 第19-20页 |
3.3 类型三:第三方拦截插件尚未涉诉 | 第20页 |
3.4 我国拦截视频网站广告行为相关案例主要的分歧点 | 第20-23页 |
3.4.1 广告拦截行为是否具有主观恶意——“针对性” | 第21页 |
3.4.2 广告拦截行为是否违背了商业道德 | 第21页 |
3.4.3 广告拦截行为是否造成了特定的损害结果 | 第21-22页 |
3.4.4 广告拦截行为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22-23页 |
第4章 美国与德国的典型案例、裁判规则 | 第23-27页 |
4.1 美国案例、裁判规则借鉴 | 第23-25页 |
4.1.1 索尼案——技术中立原则 | 第23页 |
4.1.2 卡巴斯基案——善良豁免规则 | 第23-24页 |
4.1.3 网约车案——尊重互联网经济下的新竞争 | 第24-25页 |
4.2 德国案例、裁判规则借鉴 | 第25-27页 |
4.2.1 电视精灵案——包容因竞争而造成的损害 | 第25-26页 |
4.2.2 Adblock案尊重用户选择 | 第26-27页 |
第5章 拦截视频网站广告行为认定问题的解决之道 | 第27-36页 |
5.1 认定应考虑主观恶意——“针对性” | 第27-29页 |
5.1.1 广告拦截软件具有主观恶意——“针对性” | 第28页 |
5.1.2 具有拦截功能的浏览器不具有主观恶意—“针对性” | 第28-29页 |
5.2 认定应考虑互联网行业中的商业道德 | 第29-30页 |
5.2.1 具有广告拦截功能为浏览器行业常态 | 第29-30页 |
5.2.2 具有广告拦截功能的浏览器不违反商业道德 | 第30页 |
5.3 认定应考虑特定的损害结果 | 第30-32页 |
5.3.1 市场竞争中损害在所难免 | 第30-31页 |
5.3.2 广告拦截不会造成的根本性损害 | 第31-32页 |
5.4 认定应考虑经济因素 | 第32-36页 |
5.4.1 尊重新技术带来的新竞争 | 第32页 |
5.4.2 借鉴美国、德国司法尊重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 第32-3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