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33页 |
1.1 加氧酶 | 第9-16页 |
1.1.1 单核非血红素亚铁双加氧酶MNHEs | 第10-15页 |
1.1.2 典型2His-1COO活性中心MNHEs | 第15-16页 |
1.2 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 | 第16-21页 |
1.2.1 HPPD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1.2.2 HPPD在哺乳动物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1.2.3 HPPD在微生物中的作用 | 第21页 |
1.3 HPPD与HMS的对比研究 | 第21-26页 |
1.4 典型2His-1COO与非典型3His活性中心MNHEs的比较研究 | 第26-30页 |
1.4.1 β-二酮双加氧酶DKe | 第26-28页 |
1.4.2 HPPD与DKe1的对比研究 | 第28-30页 |
1.5 底物HPPA的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3-43页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3-3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3-35页 |
2.2 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3 模型配体的合成 | 第35-38页 |
2.3.1 模型配体L~(NO_2)H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2 模型配体LBrH的合成 | 第36-38页 |
2.4 底物HPPA的合成 | 第38-39页 |
2.5 模型配合物[Fe~(II)L~Br(HPP)]的合成 | 第39-40页 |
2.6 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的反应性研究 | 第40-43页 |
2.6.1 底物降解反应条件 | 第40-41页 |
2.6.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41页 |
2.6.3 反应产物的酯化处理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3.1 模型配体L~RH(R:Br,NO_2)的合成和表征 | 第43-44页 |
3.1.1 模型配体的合成 | 第43页 |
3.1.2 模型配体的表征 | 第43-44页 |
3.2 底物HPPA的合成和表征 | 第44-46页 |
3.2.1 底物HPPA的合成 | 第44-45页 |
3.2.2 底物HPPA的表征 | 第45-46页 |
3.3 模型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46-48页 |
3.3.1 模型配合物的合成 | 第46-47页 |
3.3.2 模型配合物的表征 | 第47-48页 |
3.4 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的反应产物分析 | 第48-54页 |
3.4.1 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48-49页 |
3.4.2 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的反应产物分析 | 第49-52页 |
3.4.3 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的反应产物分离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录A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