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a North油田Bentiu块状底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及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水淹层岩石物理实验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 | 第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2 技术关键 | 第13页 |
1.5 本文的工作 | 第13-14页 |
1.5.1 基础地质研究 | 第13页 |
1.5.2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13页 |
1.5.3 水淹层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13页 |
1.5.4 剩余油地质建模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6页 |
2.1 地质构造简况 | 第14-15页 |
2.2 地层特征分析 | 第15-17页 |
2.3 储层特征分析 | 第17-24页 |
2.3.1 岩石学特征分析 | 第17-21页 |
2.3.2 孔隙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2.3.3 物性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2.4 油田开发现状 | 第24-26页 |
第3章 岩心深度归位与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26-38页 |
3.1 岩心深度归位 | 第26-27页 |
3.1.1 岩心深度归位的意义 | 第26页 |
3.1.2 取心井岩心深度归位示例 | 第26-27页 |
3.2 水淹层地质特征研究 | 第27-29页 |
3.2.1 天然水淹简述 | 第27-28页 |
3.2.2 油水界面的变化 | 第28页 |
3.2.3 地层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4 地层水电阻率Rw的变化 | 第29页 |
3.2.5 孔、渗的变化 | 第29页 |
3.3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29-38页 |
3.3.1 自然电位测井定性识别水淹层 | 第29-31页 |
3.3.2 自然伽马测井定性识别水淹层 | 第31-33页 |
3.3.3 声波时差测井定性识别水淹层 | 第33-34页 |
3.3.4 电阻率测井定性识别水淹层 | 第34-36页 |
3.3.5 交会图法定性识别水淹层 | 第36-38页 |
第4章 水淹层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38-57页 |
4.1 储层物性参数建模 | 第38-43页 |
4.1.1 泥质含量模型 | 第38页 |
4.1.2 孔隙度模型 | 第38-39页 |
4.1.3 计算孔隙度误差分析 | 第39-41页 |
4.1.4 渗透率模型 | 第41-42页 |
4.1.5 计算渗透率误差分析 | 第42-43页 |
4.2 饱和度计算 | 第43-52页 |
4.2.1 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 第43-46页 |
4.2.2 束缚水饱和度的计算 | 第46-47页 |
4.2.3 计算束缚水饱和度误差分析 | 第47-49页 |
4.2.4 残余油饱和度的计算 | 第49-50页 |
4.2.5 计算残余油饱和度误差分析 | 第50-52页 |
4.3 水淹层级别评价 | 第52-55页 |
4.3.1 油相、水相的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52-54页 |
4.3.2 产水率计算模型 | 第54页 |
4.3.3 水淹级别划分 | 第54-55页 |
4.4 应用与效果分析 | 第55-57页 |
第5章 剩余油研究与地质建模 | 第57-65页 |
5.1 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 | 第57-60页 |
5.1.1 构造部位控制因素 | 第57-58页 |
5.1.2 投产时间控制因素 | 第58-59页 |
5.1.3 隔夹层分布控制因素 | 第59-60页 |
5.1.4 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 第60页 |
5.2 剩余油二维分布地质模型 | 第60-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