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耕地质量定级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耕地质量定级概述 | 第17-20页 |
2.1 耕地质量定级的相关内涵 | 第17页 |
2.1.1 耕地质量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耕地质量定级的内涵 | 第17页 |
2.2 耕地质量定级的原则 | 第17-18页 |
2.2.1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 第17页 |
2.2.2 区域分异原则 | 第17页 |
2.2.3 宏观和微观可比性原则 | 第17-18页 |
2.2.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第18页 |
2.2.5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 第18页 |
2.3 耕地质量定级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3.1 土地肥力理论 | 第18页 |
2.3.2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8-19页 |
2.3.3 地租理论 | 第19页 |
2.3.4 限制因子理论 | 第19-20页 |
3 定级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 第20-25页 |
3.1 理论框架 | 第20页 |
3.2 指标体系 | 第20-23页 |
3.2.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0-21页 |
3.2.2 指标内涵 | 第21-23页 |
3.3 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3.3.1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折算 | 第23页 |
3.3.2 耕地基础地力和生产效率指数计算 | 第23-24页 |
3.3.3 耕地基础地力和生产效率系数确定 | 第24页 |
3.3.4 耕地质量定级指数计算 | 第24-25页 |
4 耕地质量定级方法应用 | 第25-34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6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4.1.3 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 第26页 |
4.2 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 第26页 |
4.3 耕地质量定级方法应用 | 第26-34页 |
4.3.1 评价单元确定 | 第26-27页 |
4.3.2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确定 | 第27页 |
4.3.3 修正指标分级及权重设定 | 第27-30页 |
4.3.4 定级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4.3.5 定级方法检验 | 第32-34页 |
5 与相关定级方法对比分析 | 第34-44页 |
5.1 与因素法定级结果对比 | 第34-38页 |
5.1.1 因素法定级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确定 | 第34-35页 |
5.1.2 因素法耕地质量定级指数计算方法 | 第35页 |
5.1.3 因素法定级结果 | 第35-37页 |
5.1.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5.2 与修正法定级结果对比 | 第38-44页 |
5.2.1 修正法定级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确定 | 第38-39页 |
5.2.2 修正法耕地质量定级指数计算方法 | 第39页 |
5.2.3 修正法定级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5.2.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6 土地整治项目区实证 | 第44-48页 |
6.1 项目区概况 | 第44页 |
6.2 定级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 第44-45页 |
6.3 项目区实证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6.4 与因素法定级结果对比 | 第46-4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7.1 结论 | 第48-49页 |
7.2 讨论 | 第49页 |
7.3 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ABSTRACT | 第55-57页 |